被毒蛇咬伤后,其中毒程度取决于进人体内的蛇毒量,中毒量大者,血清用量应大;进入蛇毒量小,可能无症状,不治疗也无碍。进入体内蛇毒量的大小又和蛇的大小有关。笔者对不同季节和蛇体大小作了排毒量试验。
1.毒蛇的排毒量
我们在上海花木公司的支持下,对不同时期收购的蝮蛇取毒,并测定其干重、湿重及毒力,结果见表17—6和表17—7。
表17—6蝮蛇在不同时期的排毒量及毒力
表17—7特大蝮蛇排毒量
表17—6可见蝮蛇平均排毒量为29.4 mg干重,与文献报道的25 mg接近。毒力(I-1)50)为(11.90±2.71)峭,各时期的毒力无明显差异,蛇毒的含水量为70%左右。从表17—7可见,特别大的蝮蛇排毒量远超过一般平均大小的蝮蛇。就是大蛇之间差异也很大,2号蝮蛇的排毒量是6号蝮蛇的2.6倍。我们来用最小蝮蛇的排毒量试验,因为最小和较大蝮蛇的排毒量可能有10倍之差,临床在治疗病人时应视蛇伤中毒严重与否考虑抗血清的用量,特别严重的病人,进人体内的蛇毒可能是数倍的死亡剂量,故抗蛇毒血清也应成倍增加。但一次眭注射抗血清不是越多越好,对这种严重病例应加大抗血清用药,但应分次给药。
2.抗血清用量与接受治疗时有关
笔者曾用动物以不同中毒剂量、不同时间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疗,分析与剂量的关系,结果见表17—8和表17—9。
表17_8蝮蛇抗蛇毒血清对不同中毒剂量与不同时间治疗的关系
表17-8的结果表明,小鼠3和4组同样中毒100斗g剂量,10 min接受抗血清治疗者,全救活,延误10 min治疗,5只小鼠中死亡1只,当中毒剂量增加至200¨g,只要及时,即10min内接受足够剂量抗血清治疗(330 IU),仍可救活,延误了10 min,即使增加5倍或10倍的抗血清量,小鼠仍不能被救活。本实验小鼠的较高中毒剂量是小鼠绝对致死剂量的7倍,只要在救治时间内,给足够剂量的抗血清,小鼠仍能全被救活。
我们利用银环蛇抗血清做实验,也说明治疗时间是关键。结果见表17—9。
表17-9银环蛇抗蛇毒血清对豚鼠中毒后不同时间的治疗关系
+腹腔注射 ··脚肢静脉注射
表17-9实验说明延误治疗时间有限度,中毒5 min使用抗血清65 IU可以避免动物死12;20min接受治疗,同样使用65IU血清,由于延误了治疗时间,蛇毒与组织器官已结合,65IU血清不能将蛇毒从组织中清除出来。有趣的是增大剂量至10倍,能将蛇毒从组织中释放出来,免致动物死亡。表明虽延误了治疗时间,但蛇毒与组织器官的结合不太牢固,组织尚未达到不可逆转的病变,仍可将蛇毒从组织中释放出来使之中和,使动物获救。但40 min后接受治疗,由于延误时间太长,蛇毒与组织结合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组织器官已遭破坏,所以再增加抗血清剂量已属浪费,动物必死无疑。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被银环蛇咬伤,已出现呼吸衰竭的病人,应加大抗蛇毒血清用量,维持其呼吸,病人仍可获救。总之,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应越早越好。
3.使用方法
抗蛇毒血清是马血清蛋白,分子量很大,尤其是过敏体质,血清反应较多,必须皮试阴性方可使用。目前使用说明书介绍方法既花时间又不完全正确。对假阳性、假阴性判断困难。对于蛇伤,尤其是严重病例,必须使用抗蛇毒血清。无锡市崇安人民医院、海宁市人民医院等,均不做皮试,采用稀释滴注法。即先肌注抗敏药物或直接将抗敏药物和抗血清一起加入盐水中稀释,然后静脉点滴,每分钟15。18滴,15 min若无反应,可逐渐加快,直至正常速度。若有反应,停止点滴,待无反应后继续点滴。据说此法可减少反应,简化了护理工作。抗蛇毒血清已使用30多年了,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一下使用说明书,这对推广扩大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将起到一定作用。
4.血清反应
蛇毒血清是大分子的异体蛋白质,任何异体蛋白质均具抗原性,特别是过敏体质,初次接触抗蛇毒血清,相当于接受了抗原接种,体内产生相应的亲细胞抗体(IgE),并吸附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一年,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过敏原即与IgE(细胞表面)结合,促使产生一系列生物介质,如环磷酸腺苷减少,释放组胺、缓激肽等介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作用于皮肤,出现红肿、麻疹,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这类反应特点是发生快、消失也快。多在注射后30min内出现反应,表现为烦躁不安、鼻喉发痒、呕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出冷汗等。多数病人在数分钟内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病人会发生休克,甚至死亡。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注射抗敏药物,可很快恢复正常,并无危险。
另一类是血清病,机理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故又称免疫复合物,多数是反复使用了马血清制品引起,或多次被同一种毒蛇咬伤。这些血清蛋白及蛇毒蛋白均是抗原物质,致使机体产生“抗抗体”,反复刺激后在机体内产生大量抗体,一旦再与马血清或蛇毒中和,均会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当抗体量大于抗原量或两者适合,便形成不溶性的大分子复合物,这些复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往往大于百万,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也不能通过肾小球排出体外。存留于血液中的复合物,沉淀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或其间隙,然后通过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引起中性白细胞积聚并释放其溶酶体内各种酶,引起炎症反应,使血管基底膜及邻近组织损伤坏死。此外,还激活凝血酶机制,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缺血或出血。
笔者从浙江兰溪泽基蛇场童医生处了解到有血清反应的一些资料。该蛇场每年收治蛇伤病人100多例,从198 1年起使用抗蛇毒血清至1995年,均采用静脉推注法,不但快捷方便,效果也好,虽有过敏反应发生,只需简单处理即可。但从1995年至今,过敏反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不敢再用静推法,而采用点滴法。方法是:点滴前先注射抗过敏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皮试判断不了阴性或阳性,如皮试阴性照样发生过敏,阳性者不一定发生过敏。这给抗蛇毒血清的使用带来一大问题。另一问题是以前很少发生延缓型血清反应,即使发生,稍加处理(治疗),并无危险。据童医生统计,延缓型过敏反应在2004年为14.6%,概率相当高,这可能与抗血清质量有关。现述两病例于下:
病例一:钱××,女,50岁,浙江兰溪女埠镇何下庄村人。2003年9月14日上午7时,被蝮蛇咬伤右下肢脚背内侧,中等中毒程度,静脉点滴6 000 Iu抗蛇毒血清,1周后痊愈出院。使用抗蛇毒血清第八天出现皮疹,去村医疗室治疗,第九天病情加重,送市人民医院抢救,症状仍难以控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十分疼痛,经l周抢救才痊愈出院,花费不菲。
病例二:潘××,男,57岁,浙江兰溪建设乡上村人。2003年9月15日上午8时,被蝮蛇咬伤左脚踝部,中毒程度较重,立即静脉推注抗蛇毒血清6 000 Iu,用药后发生过敏反应休克,经用肾上腺素皮注后恢复。血清使用10d后出现皮疹,患者当时没重视,晚上8时,症状进一步加重,鉴于前一病例的情况,童医生建议急送市医院抢救,从开始抢救到第四天,该用的药全用了,患者症状仍不能控制,医生称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病例,要求转上级医院抢救,家属不同意,后经继续抢救,才逐步得到控制。住院1周后出院。
以上两病例说明使用抗蛇毒血清出现的延缓型血清反应不可小视。该反应当属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使用抗蛇毒血清并无过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