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蛇的四肢退化或消失,没有附肢,肢带缺少,仅蟒蛇等少数肿类保留腰带和后肢遗迹。大王蛇的运动器官主要由脊椎骨、肋骨、复鳞和与之有关的肌肉共同组成。它在陆上爬行可以作水平波浪式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或伸缩运动,主要是靠身体附着于柱上一系列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所产生的力量才能向前运动和靠腹部的鳞片活动向前爬行,两者密切配合、协调自如。大王蛇有很多脊椎骨,椎骨彼此相连、牢固又活动灵活,蛇的蜿蜒运动就是靠宽大的蝮鳞与肌肉牵引的大量椎骨和椎骨相连的肋骨的相互配合活动。在每个脊椎骨的两端,除了有和一切脊椎动物一样的前后关节外,大王蛇还有一对副关节突。脊椎骨的神经弧前端叫椎弓I--l’是楔状突起;后端叫椎弓凹,呈凹窝状,因而蛇的每个脊椎骨都有特殊的双重关节,可以增加其曲绕性和灵活性,不但能使蛇体左右呈S状弯曲运动,而且能将蛇体盘旋成一个圆饼,把头放在中央,以利于自身安全。又因为蛇的椎体活动受到一定角度的限制,使其不能转掉头,故有经验的捕蛇者在蛇的后面把蛇尾抓向前的地住,可以避免蛇伤。
蛇在爬行时,先在蛇体后端找到一个支持点,将前半身尽量伸,待前端找到固定。骺,躺后部再伸缩向前。蛇在不同面上可以作不同方式的运动。例如蛇类在粗糙地面上可作一连串的波状弯曲,使体侧不断施加压力于地面,从而推动蛇体前进。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蛇,在疏松沙土上进行一种与蜿蜒运动相似的侧向运动,运动方向与蛇体主轴略成垂直,而与蛇头方向一致。有些在洞穴生活的蛇类,尾端常有刺状物,以利于钻洞穴时作为身体后端的着力点,蛇类运动是上述各种运动方式的灵活综合(图9)。如竹叶青等树栖的蛇,能在垂直的树干上爬行自如,这是因为树栖蛇类的腹鳞特别扁而内弯,游离的边缘类似V形,且具有许多小棘,腹鳞表面并有尖锐的棱,因而,它们在树上时,除凭借带小棘的鳞缘在垂直的树干上爬行以外,同时更借助于鳞上的锐棱来支撑蛇体,加之蛇体轻而细,尾特别长、能缠绕树枝,可以帮助蛇在树干上爬行而不会滑跌下来。
图9蛇类爬行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