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俗名蕲蛇、五步蛇、翘鼻蛇、棋盘蛇等,属于爬行纲蛇目、蝮蛇科,为传统著名的中药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蛇肉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等成分。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咸,有剧毒,有祛风湿、舒筋活络、镇痉、攻毒等作用,主治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小儿惊风、破伤风和疥疮及癣等症。尖吻蝮也是“大活络丹”、“再生丸”等中成药的主要配料之一。
养蛇场应坐北朝南,并向南倾斜以利排水保暖,蛇场的面积一般不宦过大,需隔多问,每间大小以4米×5米或5米×6米、放养靳蛇20~30条为宜。围墙高2~2.5米,墙角处砌成圆弧形,养蛇场四周围墙2.5米,墙脚深入地下1.5米并在1.5米深土层用三合土砌牢,防止鼠打洞使蛇外逃。蛇场内设置面积1米×1米、深O.5米的水泥池,并有流水设备以保证水池中水质清新,在池四周适当位置设置多个蛇窝,并在池中放养水浮莲、蛙类、泥鳅、黄鳝等小动物。在水池四周建筑模拟生态环境的越冬蛇窝,以坟堆式为好,土层要厚,向南开窝口,土面加盖,蛇窝保温土层为50~60厘米厚,向阳利水,通风良好,保持温度5~11 oC,相对湿度50%~100~//oo,便于打扫卫生。蛇场内应模拟野生环境,在场内要培植草皮和小灌木。
2.饲养管理
(1)食性蕲蛇不同生长阶段对食物种类的要求也略不同。人工饲养幼蛇的捕食和消化能力较弱,因此应投喂个体小而易捕捉且易消化的食物,如在出壳后10天到第1次冬眠前,以幼小泽蛙配以乳鼠为食物;第1次冬眠出蛰后到第2次冬眠前以成体泽蛙和幼鼠为食物;第2次冬眠出蛰后到第3~4次冬眠前以小鼠为主,蛙类为辅。成蛇人工饲养可投喂小鼠及蛙类等。
3.尖吻蝮的繁殖
(1)种蛇的选择在成蛇中选择体重在l 000~2 000克,蛇体健壮无病,生长发育良好,体色鲜艳,性腺发育正常的蛇作为种蛇,放人繁殖园中精心饲养。
(2)交配与产卵尖吻蝮2~3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通常在春季(4~5月)和秋末冬初(10~11月)为交配时期,多选在草丛、灌木丛中或蛇窝内交配。在阴雨天气温在13~31~℃时,雌、雄蛇交配十分频繁,每次交配时间短的约18分钟,长的达2小时。雌蛇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在蛇窝内产卵,每窝产叩11~29枚或更多。雌蛇产卵后有护卵习性,终日盘曲在卵旁或卵上,此时雌蛇较凶猛,取卵时要隔离雌蛇,防止咬伤。取卵后,将新鲜无损、个体较大的蛇卵收集起来,人工孵化,将卵放旨于平铺有6厘米厚的泥沙或杂草的孵化箱内,旁置一盆水,在箱内温度为19.2~32~C、土温17.5~31~C、湿度51%~94%的条件下,孵化期为26.9天,仔蛇孵出后2~3年,性器官发育生长成熟,通常在秋末、冬初交配,8月底至9月初产卵。
尖吻蝮卵孵化温度要求在25~30~C范围内,湿度要求在74%~95%之间。对蛇卵采用人_T孵化,不需雌蛇护卵,可按大小不同等级分开饲养,以尽早投喂食物,防止弱肉强食、自相残I咬,以利尽快恢复体况。 仔蛇吻端具卵齿,出壳时用它在卵壳上划一细缝,吻端由此突破卵壳,然后逸出卵外,仔蛇多在夜间出壳。若有器物触击刚出壳的仔蛇时,仔蛇会本能地冲击扑咬。出壳后的仔蛇盘于卵壳周围,个别的还拖有脐带。第三天即可将孵化器转移到幼蛇洞饲养池以促进卵黄的吸收。此时的仔蛇不能主动捕食活物,可以填饲小鼠的肉块和内脏等,平均每lO天每条蛇填饲5克,仔蛇在孵出后第10天开始第1次蜕皮,以后每年蜕皮2~3次,在饲喂过程中要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