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是变温动物,不能自行调节体温,怕I:寒,喜湿热,因此多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蛇类大多数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就生态类型而言,有陆栖、水生、树栖和穴居种类之分。它们一般都在4~10月间活动,尤其以6~9月而且多在晚间或凌晨活动。蛇类的活动与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金环蛇、银环蛇、蝮蛇和蝰蛇等常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栖居,白天很少活动,多于夜间在水沟、塘边、路边觅食、活动;而尖吻蝮、烙铁头、眼镜王蛇等主要在山区栖居生活;尖吻蝮、竹叶青和烙铁头多在夜晚活动觅食,而且竹叶青和烙铁头还有攀树缠藤的特性,眼镜王蛇多在白天活动觅食,而眼镜蛇的活动范围很广泛,无论山区、丘陵或平原都有它的踪迹。此外,蝮亚科的尖吻蝮与蝮蛇具颊窝,有夜间扑火的习性。从活动地区来看,沿海地区到海拔1 000米左右地区的毒蛇种类最多。在这些地区的毒蛇往往集中在靠近耕作区的郊野。
只要掌握毒蛇的特性和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毒蛇咬伤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俗话说:“知蛇不怕蛇”。在多蛇的地区野外劳动或护林、勘察入山林时,两人同行可以相互照应和及时处理蛇伤。较好先用工具或棍棒打动一下地面和杂草,由于大多数蛇是怕人的,所以这样可以使蛇惊逃。为了避免蛇伤,应穿长袖衣裤、高帮皮鞋、穿山袜、戴笠帽;在多蛇地区的晚上行走要带手电和棍棒等;还应注意周围岩石、草丛里和树枝上有没有蛇。因为很多蛇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基本相同,很难发现。另外,打得半死不活的毒蛇仍能反扑,还可以咬人致死。因为蛇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即使头颈部和躯干断离,在一
定时间内头部仍有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咬、吞咽、毒腺分泌仍然存在。被断头的毒蛇咬人后,其毒液仍可注人人体,因此打蛇应打死。打蛇主要打其“七寸”处,因为80~90厘米长的蛇,距蛇头“七寸’’的地方LF足心脏等要害处。不同种类、大小的蛇,心脏位置也不完全棚同,需要灵活掌握。有人采用一些雄黄、蛇见愁、徐长卿、灭南M、匕叶一枝花等驱蛇和治疗毒蛇咬伤,有的则用有一股特殊气味的巾药雄黄配加等量的云香精涂到手上或足上,以为毒蛇不敢接近就能避免蛇伤,其实这是很不可靠的预防蛇伤的方法,因为不管涂药与否,毒蛇咬人都是它的自卫本能。只要人们不注意而踩到或接触蛇时,毒蛇同样是会咬伤人的。因此在蛇多的地区,宜随身携带一些防护蛇伤药品及布带、刀片、碘酒、高锰酸钾、酒精及治疗蛇伤的中成药等,以应在被咬时急需。
在野外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也不要惊动它,应该立即走开,一般有危险。如果一旦你惊动了它之后逃跑,就等于为毒蛇提供了最准确的进攻方向,毒蛇反而会在后面“追人”。这时你不应沿直线逃跑,可以采用向左拐弯走一段后再向右拐弯走一段的之字形路线,不断变换方向,或向光滑的地面跑去,它就不会追到人,这是因为蛇的爬行速度比人跑得慢,同时蛇的身体细长,拐弯比较难,蛇在光滑地面爬行的速度慢。我们可以站在原地,面对毒蛇,注视它的来势,向左右避开。然后找机会用蒙罩法或按压法捕捉,或者顺手拾起棍棒等将毒蛇打死。遇见眼镜蛇、眼镜王蛇等毒蛇时,切勿面对蛇头,并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毒液喷入眼内而造成中毒。一旦发生这种事故,必须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较好用结晶胰蛋白酸】()(]~200单位,加生理盐水lO~20毫升溶解后,滴人或放洗眼杯内浸泡眼睛,
这样可以将蛇毒破坏,避免中毒。为了预防毒蛇常因觅食鼠类进入住宅,因此要铲除野草,随时清理垃圾,搞好环境卫生,填塞房前屋后的墙基洞穴,以减少毒蛇的藏身之处。如在多蛇地区露营时,帐篷的四周要铲除杂草,修整干净,并且撒上一些石灰或用雄黄加等量的云香精配制成驱蛇药。在毒蛇较多的地区,一定要掌握捕蛇方法或蛇伤急救措施,做好个人防护T作以减少和避免发生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