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养密度
刚出生或刚出壳的仔蛇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差,其密度此时可略大一些。由于蛇的种类、大小、性别、年龄各有不同,饲养者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饲养密度。调整密度的原则是:蛇体的总面积约占养殖场地面积的1/3左右,以使蛇有活动和捕食场所。以银环蛇为例,饲养初期(1 7日龄前的幼蛇就是成品)每平方米可饲养100条左右,而在10~17日龄捡出40~60条作为商品,余下的继续饲养,这样可以省掉周转环节。
(二)温度控制
同种蛇的温度适应范围基本上相差不多,但幼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略宽些。一般来说,养殖蛇类的最适温度为23~28℃。大多数蛇的幼蛇其自然产出或孵化出壳时,周围环境温度均能满足其生活的要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同期温度差异较大。在幼蛇产出或出壳时,若环境温度低于20℃,应采取保温和升温措施;若环境温度高于35℃或连续数日高于32℃时,应采取遮阴或降温措施。
(三)湿度控制
蛇类对于湿度的要求依种类、生长发育期、环境温度等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30%~50%对于幼蛇来说较为适宜。当蛇进入蜕皮阶段,对环境相对湿度的要求更高一些,一般为50%~70%。湿度过低,天气干燥,不利于蛇的蜕皮,而蛇往往由于蜕不下皮而死亡。采取蛇箱周围或蛇房内或蛇园内间接喷洒一些水的方法,便能满足蛇蜕皮的湿度需要。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采用喷雾方式更为适宜。但湿度不宜超过85%。
(四)蜕皮
蛇自产出或出壳后7~10天即开始蜕皮。蛇类蜕皮与湿度密切相关。蛇蜕皮期间环境的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0%~70%。对于以仔蛇作为成品药材的银环蛇来说,往往第一次蜕皮后,投饵1~2次,便可以加工成商品利用。
(五)预防夭折
幼蛇天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不能主动摄食和在越冬过程中蛇箱内气温过低。所以人工饲养和繁殖的毒蛇,必须在越冬前使它获得足够的营养,在过冬时使环境气温不能低到维持最低代谢水平所需要的温度,同时还要预防疾病,搞好蛇场的环境卫生,这样才能提高仔蛇的存活率。
(六)幼蛇越冬
幼蛇可以在越冬室内越冬,但是幼蛇从孵出到冬眠,为时不长,体内的脂肪等储备少,体质也不及成蛇强健,越冬时比成蛇更容易死亡。因此,幼蛇越冬宜提高越冬时的温度,不让其冬眠,以继续喂食的办法来度过漫长的冬季。
『经验推广』
幼蛇体小,给予其提高温度的场所较成蛇容易得多。通常的方法是:
①将幼蛇放在大口的陶缸里,内加红外灯,每过5~6天灌喂一次。
②温度以提高到26~30℃为适宜。若仅是略有提高,如14~15℃时,幼蛇的新陈代谢水平较冬眠时有所提高,但有时喂食会引起呕吐,会造成幼蛇摄入能量与消耗能量的负平衡,不利于幼蛇越冬。
③与其他动物共养透热。红外灯虽可提高温度,但温度不均匀。可尝试将幼蛇和其他恒温小动物(如小白鼠、小鸡)用铁丝网隔开联养。这样鸡、鼠的体温热量可透入,又不会伤蛇。若用红外灯,也可使透热时有个缓冲区,避免幼蛇生活区域温度的剧烈变化。
④越冬处可在成蛇越冬室中辟一角,这样,给幼蛇提供一个适宜温度的小环境,就较为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