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我国上古时期有关蛇类的认识与记载

   
   日期:2014-11-01     浏览:374    评论:0    
核心提示:原始社会用某种敬畏的事物绘作族徽,该族徽代表其氏族或被认为是其氏族的祖源的标帜,称为图腾。先是大蛇的图腾,然后在并合了许多小部落成为大部落后,总合起来各种不同图腾而成为一综合的图腾。

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中国猿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人类之一。在发现北京人化石的地区——北京周口店也发现了蛇类的遗骸化石。当人类刚开始有文字记载时就有了关于蛇的记载。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公元前1700多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它们主要是依照实物形状描绘下来、刻留在龟甲与牛胛骨上的象形文字。从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出来的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其中有“考”、“+仝”等字,据考证是“它”字,也就是现今的“蛇”字。依据《甲骨文编》等记录,可以辨认出来有关蛇类的文字有:单龙、虫(hu丨)、蜀、烛(kOn今昆字)、它(今蛇字)等。

龙是虚拟动物,其来源是图腾。原始社会用某种敬畏的事物绘作族徽,该族徽代表其氏族或被认为是其氏族的祖源的标帜,称为图腾。先是大蛇的图腾,然后在并合了许多小部落成为大部落后,总合起来各种不同图腾而成为一综合的图腾。只有大酋长才有权用大图腾,小酋长还是用其原来小部落的图腾。龙比拟为帝皇、天子的化身,其基调还是大蛇,只不过加以美化,绘成驼颈、鹿角、鹰爪、虎掌、牛耳、兔眼、鱼鱗、马鬣等综合形象的图腾。

甲骨文的“虫”、“触”、“它”等都是蛇,兼有毒蛇与无毒蛇两类。无毒蛇作“巴”,盖夸大其口之巨,可以吞食比自身大几倍的食物;有毒蛇作“丧”,从蛇伤趾会意。因毒蛇伤人则成灾害,故“痊”字在甲骨文引申为灾祸之意;“蜀”字像两条蛇或单蛇入网内。

晚期殷商与周代(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256年)的钟鼎文,简称“金文”。在《金文编》(容庚编集)中,有“葬”,也就是龙,“佗”、“沱”、“虫”、“贼”、“它”等都是蛇,兼含水蛇、陆蛇、有毒蛇、无毒蛇等诸蛇。


西周的《诗经》是搜集各地诗歌所辑合起来的一个汇总诗集。里面除了提到蛇、龙之外,尚有“虺”,虺被解释为蝮。“虺”是指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常见的一种毒蛇。当时已能将蛇区别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约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00年)中的“南山经”中多处提到蝮虫,如“又东三百五十里日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又东三百八十里日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楚辞•招魂》中亦有:“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兮……蝮蛇蓁蓁……”《楚辞•大招》中尚有:“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王虺骞只……”可见蝮蛇是当时南方数量甚多,对人危害较大的一种毒蛇。

除此之外,对于南方产的一种大型蛇也有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腹之疾。”《楚辞•天问》中亦记有:“灵蛇吞象,厥大何如?”所谓“巴蛇”、“灵蛇”和“王虺”,可能就是现今的蟒蛇

根据周代资料,秦或西汉(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90年左右)成书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辞义(传说是注解《诗》《书》)的著作。书中提到的蛇名有蝮、虺与蟒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公元前121年,书中的“虫”、“它”、“已”、“目”都像蛇的形状,是蛇类的通称,并指出“跌,蛇。恶毒长也。从长失声”。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解释说:“蛋,按蛋之言恶也。此蛇最毒恶,故淮南人呼蛋子。”这可能是指烙铁头一类毒蛇。有些地方如四川洪雅,现仍称烙铁头为“恶乌子”。
 

 
 
更多>同类养蛇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蛇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1501397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