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我国古代有关蛇的形态学与生态学的研究

中国较大的养蛇合作社?    
   日期:2014-11-01     浏览:120    评论:0    
核心提示:早在公元前290年的《庄子•秋水篇》中就有:“蛇谓风曰:4予动吾脊胁而行。’”反映出当时已经知道没有足而能行动的蛇,是靠运动脊柱和两胁而行走,与现代对蛇行动方式的观察相符合。

早在公元前290年的《庄子•秋水篇》中就有:“蛇谓风曰:4予动吾脊胁而行。’”反映出当时已经知道没有足而能行动的蛇,是靠运动脊柱和两胁而行走,与现代对蛇行动方式的观察相符合。

西汉刘桓宽《盐铁论•险固》(公元前80年前后)记载:“龟猖有介,狐貉不能擒;蝮蛇有螫,人忌而不轻。”反映当时已知道蝮蛇是有毒牙的动物;三国时杨泉《物理论》记载:“舌者心苗,火旺于已。已为蛇,故蛇双舌。”明确指出了蛇的舌头是双分叉的。

东晋葛洪对南方的竹叶青蛇的形态、生态很有研究,他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蛇绿色,喜缘树及竹上,大者不过四五尺。皆呼为青条蛇。人中立死。

南朝梁时陶弘景(公元502年〜公元549年)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蝮蛇,黄黑色如土,白斑黄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与蚯同。蛇类甚众,唯此二种及青蝰(即竹叶青蛇)为猛。不即疗,多死他在这里已从形态与毒性两方面将蝮与虺区分得十分清楚。“竣”是指现今的尖吻竣(acWws);“虺”则是现在所称的竣蛇halys)0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公元739年)中描记了海蛇:“蛇婆,生东海水中,一如蛇,常自浮游。”此产于海中又像蛇的动物,当然是海蛇科的一种蛇。他还描记了两头蛇:“大如指,一头无口目,两头俱能行。”

有关两头蛇,刘恂《岭表录异》描叙更为准确:“如小指大,长尺许。腹下鱗红,背错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有口眼。两头俱能进退,亦谬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公元1086年)也有两头蛇的记载:“宣州(今安徽宁国县)多枳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鱗耳。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说明两头蛇集群穴居的现象。宋代罗愿《尔雅翼》(公元11M年)记载:“予所见夏月雨后有蛇如蚯蚓大,但身有鳞,蜿蜒而行,其尾如首,不纤杀,亦号两头蛇,则不足为异明矣。”这种两头蛇可能是现今盲蛇科的盲蛇。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不仅在《捕蛇者说》中描叙:“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豌、瘰疬,去死肌,杀三虫。”说明此蛇的形态与毒性,且有去死肌、杀三虫的药理作用,是治疗大风、挛豌、瘘疠等病证的药材。他还在《宥蝮蛇文》中对尖吻蝮作了极为生动的描叙:“目兼峰躉,色混泥涂。其颈蹙恧,其腹次且。褰鼻钩牙,穴出榛居。蓄怒而蟠,衔毒而趋。”其大意是说,尖吻蝮的眼睛像蜂眼一样明亮;体色与泥土有些相近;颈部骤然细窄;腹部缓慢地行动;鼻尖上翘,牙齿如倒钩;平常穴居洞内,或栖于丛莽之下;受惊扰时,头颈缩回蟠曲一团,突然射出排毒。描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更多>同类养蛇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蛇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1501397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