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组织化学及同位素技术研究证明,Fe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虽然整个胃肠道对Fe均有吸收作用,但吸收力最强的仍为小肠的上部。Fe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的方式可能是通过低分子量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等)结合和携带。现已知道,Cu主要也是在十二指肠吸收,胃和小肠其他部位也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用同位素技术证明,Zn是在小肠内被吸收的,但是,Zn的吸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植物性食物由于所含植酸、粗纤维、多价磷酸盐及淀粉等的影响,故其中的Zn的吸收及利用率较差,甚至大豆蛋白内的Zn也比动物食品内的Zn吸收率低。由于此种代谢特点,对以动物为食源的蛇类来说,其体内的Zn一般是不会缺乏的。这从蛇岛蝮蛇等多种蝮蛇体内含有丰富的Zn也可以得到证实。Mn的吸收主要在肠道,其中以十二指肠的吸收量最多;而F的吸收量往往与食物、水及空气中的含氟量密切相关,而且也与F的存在形式有关。微量元素的吸收还受元素间的干扰和影响,如Ca能减少Zn的吸收和生物学功能,Zn能桔抗Ca的毒性。已经证明,Ca与Fe之间也有Ca与Zn之间同样的相互拮抗作用。Zn、Mo、Ni等含量增高可阻碍Ca的吸收;Cu、Hg、Ag的含量高也能干扰Ca的吸收;Cu能对抗Mo的毒性。Fe与Mn既能相互干扰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又能产生协同生血效应。Mn还能促进Cu的利用,而Cu又能加速Fe的吸收,而过量的Zn则可以抑制Fe的利用。若食物中含Hg、Cd、Cu、Zn、AS过多,则可以干扰Se的吸收。关于微量元素的吸收,虽经人们多年的研究,但许多微量元素的吸收部位、吸收速度、吸收形式、影响微量元素吸收的因素以及吸收的生化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