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通身覆盖的鱗片,总称“鱗被”,是蛇类鉴别中最常应用的分类性状。蛇类鳞被的各种鱗片如下。
(1)头背面鱗片吻鱗:吻正中的一片鱗片,下边缘一般有缺凹,在口闭合时,细长分叉的舌经此缺凹伸出。
鼻间鳞:吻鳞直后方的鱗片,位于左右鼻鱗之间,
常为一对。有的种类没有鼻间鱗,如两头蛇属。大部分海蛇也只有一片鼻间鱗,如水蛇属及黄腹杆蛇。
前额鱗:鼻间鳞后方的鱗片,常为1对,有的种类只有一片,如后棱蛇属及黄腹杆蛇,也有的种类纵裂为2片以上,如滇西蛇。
额鳞:单片,位于头顶中央,介于两片眼上鱗之间,为六角形。
顶鳞:额鱗直后方的一对大鱗片,闪鱗蛇属为前后2对,同时在4片顶鱗中央嵌有一片顶间鱗。
枕鳞:顶鱗直后方的一对大鱗片,仅眼镜王蛇有此鱗。
(2) 头侧面鳞
鼻鳞:鼻孔开口于此鱗上,有的种类鼻鳞为完整的1片,有的种类则有一裂缝,把鼻鱗局部或全部分开为前后两半。
颊鱗:介于鼻鳞与眼前鱗之间的小鱗片,常为1片,有的种类无,如两头蛇属,眼镜蛇科,有的种类多于1片,如鼠蛇属。
眼前鳞:也叫眶前鳞,位于眼窝前缘,1片至数片。
眼上鳞:也叫眶上鳞,位于眼窝上缘,正常为1片。
眼后鱗:也叫眶后鳞,位于眼窝后缘,1片至数片。
眼下鳞:也叫眶下鳞,多数种类不存在,由部分上唇鱗参与构成眼窝下缘,若有眼下鳞,则呈长条鳞片。构成眼窝下缘,或者较靠近眼前下方,称之为眼前下鳞,靠近眼后下方者称其为眼后下鳞。
窝下鳞:鼻孔与眼之间有个陷窝,称为颊窝,仅蝮亚科的蛇类有,颊窝下方的狭长鳞片称为窝下鱗。
颞鱗:位于眼后鱗之后,介于顶鳞与上唇鱗之间,一般分为前后二列,即前颞鱗与后颞鱗,以式表示为“1+2”,即前颞鱗为1片,后颞鳞为2片。
上唇鳞:吻鳞后方,上颌两侧边缘的鱗片。上唇鱗直达眼窝下方称为人眶或人眼,以式表示为“4-2-3”,表示上唇鳞9片,其中第5和第6片人眶,在此人眶的2片上唇鱗前后分别有4片和3片。
(3) 头腹面鳞颏鱗:下领前缘正中的一片鳞片,位置恰与吻鱗相对应。
颏片:颏鳞之后,左右下唇鱗之间的的成对窄长鱗片,一般为2对,称为前颏片和后颏片,前颏片常是彼此相切。后颏片之间有小鱗片将其分开,左右颏片之间形成鱗缝称为颏沟,
S头蛇属一般有3对颏片,左右镶嵌排列,没有颏沟,瘰鱗蛇也没有颏沟。
下唇鳞:颏鱗之后,下颌两侧边缘的鳞片,大多数蛇类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将颏鱗与前额片分开,少数种类如颈斑蛇属,美姑脊蛇和许多种海蛇的第一对下唇鳞左右不相切而与前颏片及颏鳞相切。
(4) 躯干部鳞
腹鱗:在躯干腹面、肛鳞之前正中的一行较宽的鳞片,长期适应水生生活的海蛇类,腹鱗有程度不等的退化,较低等的穴居种类腹鱗或没有分化出来或较窄小。
肛鳞:为覆盖于泄殖腔之外的半圆形鱗片,一般纵分为2片或者为完整的1片。
背鳞:被盖躯干部的鱗片,除腹鳞和肛鱗之外统称背鱗,一般按头后1~2个头长之处计算行数,取颈部、体中部(吻端到肛孔之间的中点处)及肛前部(肛孔前1~2个头长处)3个数据,可用式表示为“21~19~〗7”表示背鳞在颈部21行,中段19行,肛前17行,背鳞正中的一行鳞片又称脊鳞,有的种类脊鱗扩大,如环蛇属、树蛇属。
(5) 尾部鳞尾下鳞:尾部腹面鱗片,一般成对,其数目以对数计算,但尾尖最后一枚是单的,少数种类如环蛇属、脊蛇属尾下鱗是单行的,有些种类如五步蛇、温泉蛇的尾下鱗是成对及单行两种形式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