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头、气管和肺4个部分组成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蛇类的鼻腔包括内鼻孔、鼻腔和外鼻孔3部分。外鼻孔位于吻的两侧(水生种类的蛇则偏向背面,有利于露出水面呼吸);内鼻孔位于口腔前背壁面。在进行呼吸时,外界空气由外鼻孔进入鼻腔,再经内鼻孔与喉相通。
蛇类的喉头开口位于口腔底部的前方、蛇鞘的后方,由3块软骨组成。喉口为纵裂状,是气管的开口。蛇类吞取食物时,喉头常逸出口外,不致影响呼吸。蛇类的喉头没有声带,因此不会发声。但有的蛇,如眼镜蛇和眼镜王蛇,虽没有声带,在发怒时仍能发出“呼呼”的恐吓声,以威胁对方。这是由于躯干肌肉的紧张性在特定情况下骤然增强,能够把肺内贮存的空气快速压出,再经过肺部及气管,最后由较狭小的喉口吹出,当气流经过气管时,产生振动而形成声音,此声音源于口腔的共鸣。
蛇类的气管较长,约为食管的一半,是由许多不完伞的软骨环构成的,软骨环的形状类似字母“c”。软骨环之间,靠膜性结缔组织相连接,背侧的缺损由结缔组织所填充,其后端与肺相通。自肺的前端开始,气管在背面的软骨环缺损处,有一条长沟与肺直接相通。气管沿着肺中线向后延伸,直到肺的前2/3处分叉,形成左右两只气管。其支气管极短,仅由几个软骨环组成,长度约1厘米。气管与支气管共为蛇类的呼吸通道。
蛇类的肺部一般呈长囊状,左右两肺差异颇大。绝大多数蛇类的左肺大大缩小,共至完伞消失,惟有蟒蛇和闪鳞蛇有一个机能性左肺,即使如此,其左肺也明显比右肺小。蛇类为弥补这一原始缺陷,一部分靠右肺向后延长,一部分靠气管形成的一个附加的呼吸面,即所谓的气管肺,来增强呼吸能力,完,牟=正常呼吸。
蛇类的右肺比较发达,前端起于咽喉部,后端止于近胆囊处,长度约为体长的1/10。其右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占伞肺长的2/5左右,其内壁有许多呈蜂窝状的肺泡,在肺泡上分布着无数微血管,为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其后部肺内壁光滑,无蜂窝状结缔组织,呈薄囊状,是贮存空气的场所。蛇类无胸骨,借助于肋骨运动,导致胸膜腔的扩大或缩小,从而吸进新鲜空气,排出肺脏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最终保持呼吸畅通。但肺的通气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要引起养蛇者的注意。
大多数蛇类是陆生蛇,多进行肺呼吸。但也有水生的,虽然蛇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但其皮肤也具有一定的气体交换功能。例如,海蛇中的长吻海蛇至少潜水至20米深度,它就是通过皮肤排出二氧化碳,来进行气体交换,保证正常呼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