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背鱗平滑,23-21(19)-15行;尾下鱗双行,第 四、五枚下唇鱗之间嵌有一枚小鱗。全长100〜200厘米。
背面棕褐或暗褐色;颈部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状如眼 镜,当颈部扁平扩展时相当明显,故称眼镜蛇;颈腹面有一黑 宽横纹,在其前方两侧各有一黑斑;躯、尾背面常有均匀相间 的白色细横纹,幼蛇的特别明显。
【生态习性】在海拔30〜500米的平原、丘陵、山区的灌 木丛或竹林中、溪沟鱼塘边、稻田、公路和村宅附近均可遇到 此毒蛇。主要是白天出来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鸟卵 或其他蛇类;夏季暴雨后经常爬进住房内觅食鼠类。眼镜蛇 虽主要在白天活动,据观察此蛇在夜晚能准确的咬击目的物; 天气闷热时多在黄昏出洞。最活跃的季节是5、6及11月,每 天上午10时到下午2〜4时是它活跃的时间。大雪至惊蛰为 冬眠期,此期也偶有出洞晒太阳的。5、6月进行交配,6〜8月 产卵10〜18枚,经50天左右孵出小蛇;孵化过程中,亲蛇常 在产卵场所的附近活动。能攀树,而没有缠绕能力。性较凶 猛,但一般不主动袭击人。
眼镜蛇有一突出的活动方式。当它受到激惹时,体前段 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竖起,略向后仰,躯干最前部向两侧扩 展,呈扁平状(因该段肋骨较长,支撑皮肤向两侧扩展所致); 头平直向前,随竖起的前躯摆动,并发出“呼呼”声。有时,毒 液可喷射达1〜2米远。如果喷出的毒液射入眼内或体表的破损处,也会引起中毒症状,故应加以注意。
【分布】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 广东、海南岛、广西。
国外广泛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锡金、印度 支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