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活动与季节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说来从春末到冬初这一段 时间为蛇类的活动期,是摄食和繁殖的时期。冬季气温较低,蛇一般就在干燥向阳的洞穴、树洞或岩石缝隙中冬眠。冬眠是蛇度过严 寒的消极方法,是对低温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在整个脊椎动物 的演化史上,蛇是比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其组织结构和功能都是很 原始的,代谢水平也很低,如心脏仅单一心室,血液仍是混合血, 无保温功能等,而且皮肤也缺乏保温功能,蛇类和其他两栖爬行动 物一样,自身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也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器官 来维持恒定的体温。蛇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温 度。冬季气候寒冷,蛇进人冬眠,不食不动,缓缓地消耗着以肝糖 原和脂肪形式贮存于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体 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蛇类又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 动物。
蛇到秋冬气温开始变冷时,体温也随之下降,机体的功能减 退。据测定,当外界温度下降到6°C〜8°C时,蛇就停止活动,气 温降到2°C〜3°C时,蛇就处于麻痹状态,如果蛇体温度下降至 —4°C〜6°C时就会死亡。在自然条件下,蛇通过冬眠死亡率高达 34%〜35%,人工越冬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所以,蛇类在每年秋 末就把身体养肥,积蓄足够的营养,然后就钻进地下、树洞或草堆 里进行冬眠。在冬眠期间蛇处于昏迷状态,代谢水平非常低。主要 靠蓄存的养料来供给自身有限的消耗,维持生命活动。到翌年春季 的4〜5月份,天气变暖后才苏醒过来,再回到大自然活动。为了 成功地进行冬眠,穴居蛇类和一些具有钻洞习性的蛇类能把洞扩展 得更深,可是大多数蛇只能利用天然的裂缝或其他动物造好的洞穴 过冬。冬眠场所需要的深度取决于气候和土壤的导热率、洞口的方 向、洞的大小、主要风向以及周围植被的性质和数量等。
蛇类冬眠时间的长短与蛇的种类和分布地区的气候有一定的关 系,如浙江烙铁头冬眠期为11月下旬至第2年4月初,尖吻蝮冬 眠期为12月份至第2年的3月初。同一种蛇在不同的地区冬眠时 间不同,如银环蛇在广西南宁冬眠期至第2年的4月份,在浙江杭州冬眠期至第2年的5月份。蛇类进入冬眠期的时间与它的性别、 年龄有关,先进人冬眠的是雌蛇,然后是雄蛇,最后是幼蛇。在每 年冬眠时期,经常发现同种或几种蛇类几百条聚集在一处,这样可 增高体温1°c〜2°c,减少水分蒸发,并有利于翌年春季出蛰后增 加雌雄交配的机会。
蛇类的寿命情况,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观察。据饲养条件下的记 载,一般大型蛇类较小型蛇类寿命长。《蛇毒中毒》一书中(1989 年美国出版)记载了 45种毒蛇的寿命,10年以内12种,占 26.66%; 10〜20 年 25 种,占 55. 56%; 20 〜30 年 7 种,占 15.56%; 30年以上1种(响尾蛇),占2. 22%。寿命最长的是一 种大型的响尾蛇,其次是眼镜蛇、蝰蛇、金环蛇。有资料报道,蝮 蛇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5〜7年,但辽宁大学生物系饲养东北蝮 蛇获得了存活12年的例子。据蛇岛蝮蛇考证和231部队饲养东北 蝮蛇分析,初步得出结论,鳆蛇的寿命为12〜15年。另有报道在 饲养条件下蟒蛇的存活期为25年8个月,眼镜蛇12年4个月,渔 游蛇9年,眼镜王蛇12年6个月。野外状态下,由于环境条件和 天敌的危害,寿命要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