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对血凝过程有广泛的影响,有的促进血液凝固,有的则有抗凝作用。早在200年 前就已将蛇毒分为促凝和抗凝两大类,现在看来这种分类过于简单。随着分离技术的提 高,现已知道很多蛇毒同时含有促凝和抗凝两种因子,而且含量有时都较高。这些因子可 以根据作用条件不同而表现促凝或抗凝活性,在体内和体外的作用也不同。由于粗毒组分 复杂,有时组分间还相互拮抗,所以研究起来十分困难,目前只用纯化的组分来研究促凝 和抗凝问题,以后再探索粗毒的作用机制。为了更好地说明蛇毒对血凝过程的影响,先对 正常凝血机制作些说明。
一、正常凝血机制
正常凝血机制及其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在仍是一种学说。过去,多采用简 单的“传统学说”(Traditional Hypothesis),现在多采用“中央学说”(Central Hypothesis) 和“瀑布学说’’(Cascade or Water fall Theory)。现将3种凝血机制予以简述。
(―)传统凝血学
“传统学说”又称 “古典学说”,是在1904 年,由Morawitz系统 提出。他认为凝血过程 是由血小板释放出的凝 血活酶与血浆中的 Ca2+—起,使凝血酶原 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
(二)中央凝血学说
这个学说是以凝血酶原为中心,分3个阶段进行解释。
1. 第一阶段通过两个途径促进自身凝血酶原C的形成。
(1)组织途径:在W因子与Ca2+存在下,组织受损时所释放的组织凝血活酶可使自身
凝血酶原I快速形成为自身凝血酶原C。
(2)内在途径:在Ca2+存在下,血小板第3因子与W因子协同可使自身凝血酶原C慢 速形成。一旦自身凝血酶原C形成后,就可以自动催化,从而促进自身凝血酶原C大量形成。
2. 第二阶段促进凝血酶的形成。已经形成的自身凝血酶原C,可以激活前凝血酶, 使之成为凝血酶。而且V因子、Ca2+及血小板磷脂同时存在又可加速这一步骤。
3. 第三阶段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当形成活化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时,以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图5-20-10)。
(三)瀑布凝血学说
瀑布凝血学说在阐述凝血机制上有了很 大进展,具有现代观点,所以又称现代凝血学 说。在整个凝血过程中,涉及12个凝血因子。
过去对凝血因子的命名比较混乱,为此,1962 年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决定,将各凝血 因子用罗马数字排列成I〜XII个凝血因子。
关于各凝血因子的名称及其特性列在表 5-20-1内,以供讨论凝血机制用。
表5-20-1血浆凝血因子的一般特点
因子 |
分子董 (X104) |
电泳泳动度 |
酶原的结构 |
激活后的结构 |
酶活性 |
生物半 寿期 (h) |
碳水化 合物量 (%) |
生成部位 |
是否 依赖 维生 素K |
血浆中浓度 (mg/L) |
BaS04 吸附血 浆中是 否存在 |
血清 中有 无 |
I |
3. 4 |
P区 |
6个亚单位 |
|
|
90 |
4. 5 |
肝 |
否 |
3 000〜4 000 |
存在 |
无 |
I |
1.1 |
或P球 蛋白 |
单链 |
两个亚单位以 二硫键联接 |
丝氨酸 蛋白酶 |
60 |
2〜10 |
肝 |
是 |
200 |
否 |
无 |
V |
33 |
白蛋白区 |
? |
? |
铺因子 |
12 〜36 |
7 |
肝 |
否 |
5〜10 |
存在 |
无 |
VE |
4. 5〜5 |
a或P球 蛋白 |
单链 |
双链 |
丝氨酸 蛋白酶 |
6〜8 |
50 |
肝 |
是 |
2 |
否 |
有 |
VB |
200 |
ot2球 蛋白 |
|
|
辅因子 |
12 |
5. 8 |
部分产于 内皮细胞 |
否 |
<10 |
存在 |
无 |
K |
5. 4 |
P球蛋白 |
单链 |
两个亚单位以 二硫链联接 |
丝氨酸 蛋白酶 |
12 |
26 |
肝 |
是 |
3〜4 |
否 |
有 |
X |
5. 9 |
由《至前白 蛋白 |
双链 |
双链 |
丝氨酸 蛋白酶 |
48 〜72 |
10 |
肝 |
是 |
6〜8 |
否 |
有 |
XI |
16 |
P或Y球 蛋白 |
两个亚单位被 二硫键联结 |
? |
丝氨酸 蛋白酶 |
48 〜84 |
|
肝 |
否 |
4 |
存在、但 减少1/3 |
有 |
XI |
7. 5 |
(3球蛋白 |
单链 |
单链 |
丝氨酸 蛋白酶 |
48 〜52 |
3.3 |
肝 |
否 |
2. 9 |
存在 |
有 |
激肽释 放酶原 |
8. 5 |
快7球蛋白 |
单链 |
|
丝氨酸 蛋白酶 |
|
|
肝 |
否 |
1. 5〜5 |
存在 |
有 |
高分子 激肽原 |
11 |
a球蛋白 |
单链 |
|
辅因子 |
6. 5d |
12. 6 |
肝 |
否 |
7 |
存在 |
有 |
XI |
32 |
c*2球蛋白 |
2a(7. 5 万)和 2P(8. 8 万)链 |
2a链 |
转谷酰 胺酶 |
3〜5d |
4. 9 |
肝 |
否 |
25 |
存在 |
有 |
注:表1里未编入罗马数字的前激肽释放酶及高分子量激肽原两种因子,是接触系统的重要凝血因 子,将在下节中予以讨论。
瀑布凝血机制从正常凝血到纤溶一般都分为4期(凝血活酶生成期、凝血酶生成 期、纤维蛋白形成期和纤维蛋白溶解期)和两种途径(根据凝血起动因子和参与的凝血因 子不同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仅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完成 (不需要组织中VI因子);外源性凝血系统不仅需要一部分凝血因子,而且还必须要组织因 子(I因子)参加才能完成。内外凝血系统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于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 同。至于X因子被激活后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这些反应 都是凝血的共同途径,具体反应见图5-20-11。从图中可见,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并非截然 分开,而是相互联系以致可以相互促进。
从上图看出,凝血反应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理解凝血反应4期和两个凝血系统,对于 鉴别疾病及分析蛇毒某些成分对凝血机制的影响.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