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中至少含有4种作用于磷酸酯的酶,它们是核酸内切酶、磷酸二酯酶、5'-核苷酸 酶和非特异性单酯酶。这4种酶的分布都十分广泛,往往同时存在,只不过含量不同而已。 国外有不少学者报道蛇毒中独立存在着ATP酶,我国魏琦等(1981)也以广西眼镜王蛇 (0. )蛇毒、眼镜蛇(iV. aira)蛇毒和五步蛇(A. 蛇毒为材料进行测定,说明蛇毒中ATP酶和ADP酶独立存在。但由于蛇毒中的磷酸二酯酶也具有ATP酶和 ADP酶活性,而报道有ATP酶活性的蛇毒都含有磷酸二酯酶,所以很难说明蛇毒对 ATP和ADP的水解不是磷酸二醋酶所为。Pfeiderer(1963)发现,在纯化过程中ATP酶活性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平行,他们认为ATP酶活性是由磷酸二酯酶引起的。究竟蛇毒中 有无ADP酶和ATP酶还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拿出有力的证据才能说明。
蛇毒中所含的4种磷酸酯酶在核酸结构分析和基因工程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 缺少的工具酶。这些工具酶要求十分纯,一种磷酸酯酶不能含有其他磷酸酯酶杂质,那怕 是微量的杂质也会给实验带来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在分离时应该特别细心。一般地说, 尽量选择所需的酶含量高而其他磷酸酯酶含量低的蛇毒为原料,同时在分离过程中这几 种酶相互之间要能够分得十分开,不能有重叠。要达到上述条件往往困难,在实验中还可 以根据4种磷酸酯酶不同的化学性质对粗毒进行处理,使某些不要的磷酸酯酶失活。亲和 层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目前已广泛使用亲和层析法制备 各种磷酸酯酶。
一、核酸内切酶
Delezenne等(1919)很早就注意到蛇毒能水解核酸和脱氧核酸,但直到Georgastsos 等从矛头蝮 蛇毒中分离出核酸内切酶以后才受到重视。现在知道不少蛇 的蛇毒中都含有最适pH为5. 0的核酸内切酶,例如矛头蝮 、食鱼蝮 、东部菱斑响尾蛇( 西部菱斑响尾蛇 、黑颈眼镜蛇(N. nigricollis')等。
从不同蛇毒中分离的核酸内切酶其特异性不尽相同,有的能水解DNA,有的能水解 RNA,有的二者都能水解。蛇毒中的核酸内切酶被纯化了近1 000倍,这 种酶是从用42%丙酮提纯磷酸二酯酶的沉淀副产物中提取的。它能以相似的速度水解 DNA和RNA,最适pH为5. 0,不需要Mg2+的参与。在pH6. 0时稳定,在pH8. 0时最稳 定,但在PH4. 0时沸水加热30min或在4'C条件下放置72h,将有50%的酶失活。从 蛇毒中分离的核酸内切酶作用于DNA时,产物主要为三聚或三聚以上的寡聚核苷 酸,寡聚核苷酸以3'-磷酸为末端。反应开始时它主要水解DNA中的dGp-Gp键,随着反 应的进行,这种键的特异选择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对底物链长的选择。最后的产物为末 端4种碱基都有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的混合物。从眼镜蛇外里海亚种蛇毒中 分离出一种只对RNA有特异性的内切酶,它是一种能被Mg2+激活、分子量为15 900的 酶,对RNA中碱性基因无选择性,产物为以5'-磷酸为末端的寡聚核糖核苷酸,碱基数为 2〜60
二、磷酸二酯酶
磷酸二酯酶是几种磷酸酯酶中较重要的一种酶,已被广泛用于寡聚和多聚核苷酸顺 序的测定。该酶以DNA或RNA为底物,但3'-端必须有游离的羟基,水解时从3'-端开 始逐一水解除去5'-磷酸单核苷酸,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蛇毒核酸外切酶。磷酸二酯酶广 泛存在于各科蛇毒中,但环蛇属 蛇毒中这种酶的活力很低,海蛇毒中该酶的含量也极少。表3-11-2例举了鱗酸二酯酶在几科蛇毒中的分布情况。有些蛇毒含有一种以 上的磷酸二酯酶,例如东部菱斑响尾蛇 蛇毒中分离出3种具有水解 DNA活性的磷酸二酯酶,眼镜蛇OV. 蛇毒和日本蝮蛇 蛇毒也有类似的现象。从 蛇毒分离的3种磷酸二酯酶有相似的稳定性和相近
的最适pH值,但对Mg2+的依赖性不同,对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和酵母RNA的水解活性 也略有差异。
表3-11-2各种蛇毒中磷酸二酯酶活性
蛇 毒 |
酶活性 |
蛇 毒 |
酶活性 |
响尾蛇科 |
|
|
|
A. bilineatus |
82 |
Echis carinatus |
16 |
A. c. moke son |
0 |
V .r. formosensis |
78 |
A. p. piscivorus |
47 |
V. russellii |
59 |
B. atrox asper |
50 |
|
|
A. rhodostoma |
26 |
眼镜蛇科 |
|
C. adamntens |
84 |
B. caeruleus |
0 |
C. atrox |
31 |
B. fasciatus |
0 |
C. d. durissus |
52 |
B. multicinctus |
0 |
C. d. terrificus |
64 |
Micrurus /. fulvius |
18 |
C. h. horridus |
23 |
N. melanoleuca |
19 |
C. scutulatus |
23 |
N. naja naja |
19 |
C. v. helleri |
36 |
N, Najakaouthia |
29 |
C. u. viridus |
52 |
Ophiophagus hannah |
35 |
Si strums m. baraouri |
2 |
Bungarus multicinctus |
0.013 |
T. flavoviridis |
43 |
Bungarus fasciatus |
0.039 |
蝰蛇科 |
|
蝮蛇科 |
|
Bitis arietans |
12 |
Agkistrodon actus |
17.5 |
Bitis gavonica |
18 |
Agkistrodon halys |
0.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