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是含有多种抗原成分的复合抗原。一般的蛇毒皆有十几种甚至更多抗原成分。 其中有些是本蛇种或亚种的蛇毒特有成分,种的特有成分叫种特异性抗原,具有种特异 性;亚种的特有成分叫亚种特异性抗原,具有亚种特异性。有些是其他蛇属和蛇种的蛇毒 也具有的成分,叫共同抗原或类属抗原。大多数蛇毒的抗原都具有种(或亚种)和共同抗原 这2类抗原,同时含有这2类抗原的蛇毒就能刺激机体产生种特异性抗体和共同抗体。含 有蛇毒的共同抗体的血清不仅能和相应的蛇毒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且也能和具有共同抗 原的其他蛇毒发生反应,称交叉反应。
目前又发现蛇毒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一些共同抗原即所谓嗜异性抗原。Russo等应 用中和特异性腔肠动物门的致死毒素单克隆抗体测定在响尾蛇大黄蜂 、海黄蜂等的毒素蛋白上同种抗原性的部位,发现僧帽水母毒素和南美响尾蛇恐怖亚种毒素之间有共同抗原。
李云龙用琼脂电泳、琼脂免疫电泳(表3-16-1)、抗原抗体交叉免疫电泳(表3-16-2) 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圆盘电泳和垂直板电泳,表3-16-3)研究了安徽产的5种毒蛇的 毒素抗原成分,用琼脂免疫双扩散(表3-16-4)、比较单向免疫电泳(表3-16-5)、线状抗 原抗体原位吸收交叉免疫电泳(表3-16-6),分析了 5种蛇毒之间的共同抗原,并通过比较 单向免疫电泳和线状抗原抗体原位吸收交叉免疫电泳进行特异性抗原的分析。实验结 果表明,安徽地区5种蛇毒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一般皆含有十几种至二十余种抗原成分。 鳆亚科的尖吻蝮(五步蛇,蛇毒、蝮蛇蛇毒和竹叶青蛇毒抗原成分较多,一般有18种〜23种,尤以竹叶青蛇毒抗原
成分较多(表3-16-2),而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银环蛇抗原成分似乎较少,较明显者一般 有十余种。
表3-16-1蛇毒琼脂电泳及其免疫电泳琼脂电泳区带数
蛇毒 |
总区带 |
正极区带 |
负极区带 |
琼脂免疫电泳沉淀线(条) |
尖吻蝮蛇毒 |
5 |
4 |
1 |
14 ± |
蝮蛇毒 |
4 |
4 |
/ |
16 ± |
竹叶青蛇毒 |
4 |
3 |
1 |
16 ± |
眼镜蛇毒 |
5 |
1 |
4 |
7 ± |
银环蛇毒 |
4 |
i(很小) |
3 |
10 ± |
尖吻蝮蛇毒 |
21 ± |
16 ± |
5 ± |
蝮蛇毒 |
18 ± |
16 ± |
2± (峰幅小) |
竹叶青蛇毒 |
23 ± |
18± |
5 ± |
眼镜蛇毒 |
11 ± |
8± |
3 ± |
银环蛇毒 |
8± |
3 ± |
6 ± |
表3-16-3蛇毒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蛇 毒 |
圆盘电泳(区带) |
垂直板电泳(区带) |
||
酸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碱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酸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碱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
尖吻蝮蛇毒 |
19 〜20 |
8 |
基本同酸性 |
|
蝮蛇毒 |
19 〜20 |
10 |
蛋白圆盘电 |
基本同碱性蛋 |
竹叶青蛇毒 |
21 |
10 |
泳区带 |
白圆盘电泳区带 |
眼镜蛇毒 |
8 |
11 |
|
|
银环蛇毒 |
3 |
9 |
|
|
表3-16-4蛇毒琼脂免疫双扩散
蛇毒抗体 |
尖吻蝮蛇毒 |
蝮蛇毒 |
竹叶青蛇毒 |
眼镜蛇毒 |
银环蛇毒 |
尖吻蝮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 |
— |
蝮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 |
— |
竹叶青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
眼镜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银环蛇毒抗体 |
— |
— |
± |
+ + (弱) |
+ + + + |
表3-16-1蛇毒琼脂电泳及其免疫电泳 |
|||
|
琼脂电泳区带数 |
祐'日巨佑值由油报说妹f名 |
|
此母 |
总区带 正极区带 |
负极区带 |
|
尖吻蝮蛇毒 |
5 4 |
1 |
14 ± |
蝮蛇毒 |
4 4 |
/ |
16 ± |
竹叶青蛇毒 |
4 3 |
1 |
16 ± |
眼镜蛇毒 |
5 1 |
4 |
7 ± |
银环蛇毒 |
4 1(很小) |
3 |
10 ± |
“± ”表示大约,下同 |
|
|
|
|
表3-16-2蛇毒抗原抗体交叉免疫电泳 |
|
|
蛇毒 |
|
沉淀峰数 |
|
总峰数 |
正峰(正极)数 |
负数(负极)数 |
|
尖吻蝮蛇毒 |
21 ± |
16± |
5 ± |
蝮蛇毒 |
18 ± |
16± |
2 ± (峰幅小) |
竹叶青蛇毒 |
23 ± |
18 ± |
5 ± |
眼镜蛇毒 |
11 ± |
8 ± |
3 ± |
银环蛇毒 |
8± |
3± |
6 ± |
表3-16-3蛇毒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蛇 毒 |
圆盘电泳(区带) |
垂直板电泳(区带) |
||
酸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碱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酸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碱性蛋白电泳 系 统 |
|
尖吻蝮蛇毒 |
19 〜20 |
8 |
基本同酸性 |
|
蝮蛇毒 |
19〜20 |
10 |
蛋白圆盘电 |
基本同碱性蛋 |
竹叶青蛇毒 |
21 |
10 |
泳区带 |
白圆盘电泳区带 |
眼镜蛇毒 |
8 |
11 |
|
|
银环蛇毒 |
3 |
9 |
|
|
表3-16-4蛇毒琼脂免疫双扩散
蛇毒抗体 |
尖吻蝮蛇毒 |
蝮蛇毒 |
竹叶青蛇毒 |
眼镜蛇毒 |
银环蛇毒 |
尖吻蝮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 |
— |
蝮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 |
- |
竹叶青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
眼镜蛇毒抗体 |
— |
- |
± |
+ + + + |
+ |
银环蛇毒抗体 |
- |
— |
± |
+ + (弱) |
+ + + + |
表3-16-5蛇毒比较单向免疫电泳 |
|||||
|
|
共同抗原(沉淀线数) |
|
|
种特异性抗原 |
蛇毒 尖吻蝮蛇毒 |
蝮蛇毒 竹叶青蛇毒 |
眼镜蛇毒 |
银环蛇毒 |
(沉淀线数) |
|
尖吻蝮蛇毒 |
|
7〜8 5 ± |
- |
不明显 |
4〜5 |
蝮蛇毒 |
7〜8 |
7〜8 |
— |
— |
3〜4 |
竹叶青蛇毒 |
6 ± |
7〜8 |
- |
不明显 |
4〜5 |
眼镜蛇毒 |
不明显 |
不明显 无 |
|
4 ± |
4〜5 |
银环蛇毒 |
不明显 |
不明显 无 |
3 ± |
|
4〜5 |
表3-16-6蛇毒线状抗原抗体原位吸收交叉免疫电泳 |
|||||
蛇 毒 |
|
吸收(共同抗原)峰数 |
|
未吸收(特异性抗原)峰数 |
|
尖吻蝮蛇毒 |
|
18 ± |
|
3 ± |
|
蝮蛇毒 |
|
14 ± |
|
4 ± |
|
竹叶青蛇毒 |
|
17 ± |
|
6 ± |
|
眼镜蛇毒 |
|
6 ± |
|
4 ± |
|
银环蛇毒 |
|
5 ± |
|
3 土 |
|
实验结果也发现各种蛇毒之间有共同抗原,特别是同亚种的蛇毒之间共同抗原较多, 尖吻蝮、蝮蛇、竹叶青的蛇毒相互之间各有7种〜8种(表3-16-5);尖吻蝮蛇毒和蝮蛇 毒之间,蝮蛇毒与竹叶青蛇毒之间共同抗原很多;而尖吻蝮蛇毒与竹叶青蛇毒之间共同 抗原成分较少些,此三者之间总的共同抗原有13种〜17种之多。眼镜蛇毒和银环蛇毒之 间也有3种〜4种共同抗原,但这3种蝮亚种蛇毒与这2种眼镜蛇科的蛇毒之间共同抗 原很少或无。这些共同抗原的物质的存在给多价类毒素和抗蛇毒血清的制备提供了物质 基础。
从比较单向免疫电泳和线状抗原抗体原位吸收交叉免疫电泳发现,各蛇毒本身皆有 种特异性抗原成分,每种蛇毒一般有3种〜5种种特异性抗原,各种蛇毒的特异性抗原成 分主要存在于其主要的组分中:尖吻蝮蛇毒特异性抗原主要位于中间二带主要成分内以 及向负极泳动的一带;蝮蛇毒特异性抗原主要是分子量较小的向负极泳动最快的一带以 及位于中间的一个主要成分内;竹叶青蛇毒特异性抗原主要位于泳动较慢的二带及向正 极泳动的一带;眼镜蛇毒特异性抗原主要在向负极泳动的碱性蛋白成分内;银环蛇毒的特 异性抗原主要位于向正极泳动的区带内。这些特异性抗原的存在给蛇伤的免疫诊断以及 蛇种的分类指出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根据。
通过琼脂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各种免疫电泳,又发现这3种蝮亚科的蛇毒酸 性蛋白较多,而眼镜蛇科的蛇毒则含有较多的碱性蛋白质,尤其是银环蛇毒酸性蛋白质很 少。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碱性蛋白系统圆盘电泳发现,3种蝮亚科的蛇毒也含有少量碱性 蛋白。
种毒蛇的蛇毒蛋白进行抗原关系的研究,发现它们仅有少量的蛇毒蛋白是出现交叉反应 的共同抗原,而主要的蛋白成分表现为种特异性。说明不同科、属、种的蛇毒抗原性不 同。Puffer等曾用市售海蛇抗毒血清同印度一太平洋地区的棕剑尾海蛇及海蛇的蛇毒做琼脂免疫(双)扩散也证明了不同种的蛇毒抗原结构不同。
前面已指出,同科同属不同种的蛇毒抗原结构不同,但是,即使是同属同种不同亚种 的蛇毒抗原结构也有微小差异。贞弘省二等用奄美群岛黄绿烙铁头蛇毒的抗毒素 同琉球列岛的黄绿烙铁头属的各种蛇毒进行琼脂双扩散沉淀反应及免疫电泳。二者结果 表明奄美群岛冲绳本岛、久米岛的黄绿烙铁头蛇毒与抗毒素有很相似的沉淀线,但也有微 小差异,而先岛、希美岛和吐噶喇群岛的黄绿烙铁头蛇毒的沉淀线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Russell和Lauritgen也论证了眼镜蛇华南亚种(iV. waja Wro)蛇毒、眼镜蛇菲律宾亚种 (见《(2知/)/»'//^«你《))蛇毒和印度眼镜蛇(7«必伽0>知《)蛇毒的抗原结构不同。陈远聪等 曾用纯化的兔抗浙江产日本蝮短尾亚种(^4. 神经毒的血清与中国
内地不同地区产的几种蝮属的蝮蛇进行Ouchterlony双扩散,结果显示浙江产日本蝮短 尾亚种包括红斑型、黑斑型和江苏产日本蝮短尾亚种蛇毒与抗血清都产生完全融合的沉 淀线;与吉林盘石产日本蝮乌苏里亚种04. 蛇毒产生弱的部分融合交叉沉淀线;与黑眉複(A )蛇毒无沉淀线;与中介複(A . z'wiermec?/«.?)蛇毒(1 mg〜4mg )
皆出现云雾状沉淀带;与其他蝮属蛇毒皆不出现沉淀线。这说明了不同种或亚种之间抗原 性也有不同。他们根据抗原结构、电泳图谱、形态特点和地理分布提出中国蝮属的蝮蛇可 分为日本蝮短尾亚种、日本蝮乌苏里亚种等7种亚种。1980年Nair等用响尾蛇(Croto/w m/wVzO蛇毒的纯化PLA2抗蛇毒血清同不同地理分布的7种响尾蛇毒中的 卩1^2进行酶活性的抑制和免疫扩散,结果证实了响尾蛇毒和西部菱斑响尾蛇 Wr0:r)蛇毒的PLA2之间的抗原结构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在这二个亚种蛇毒酶之间无 交叉免疫反应。这个发现可能具有某些分类学的意义。陈远聪等用浙江蝮蛇毒的酸性、中 性和碱性的三种PLA2制备的抗体进行互相间的免疫,结果中性PLA2的抗体与碱性 PLA2发生沉淀反应,而酸性PLA2也发生沉淀反应,也说明PLA2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 的结构域完全相同。
蛇毒抗原结构的研究对蛇毒的毒理,蛇伤的免疫性,单价、双价、多价抗蛇毒血清及蛇 毒类毒素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蛇毒及其抗体的血清学试验,蛇伤的免疫诊断以及 蛇种的蛇毒抗原分类等,都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