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外部身形绝大多数呈细长形态,故民间才有“长虫”和 “大虫”的叫法。
蛇类的身体外表被颜色各异的大小鳞片密实地包裹着,像紧致 合体的盔甲一样覆盖着全身,不同种类的蛇有其不同的形体特征。 因此,蛇类的体形大小、体材粗细等竟也相差悬殊,其体重亦是如 此,如号称“蛇中之王”的王锦蛇(图2-1),成年蛇体身长接近 2. 5 ~3米的虽不是十分多见,但体重能达到5 ~ 10千克的也不乏少 数,我就曾经在10多年前亲眼见过一条近9千克的王锦蛇。而素有 “蛇中人参”之美誉的各种水蛇(图2-2)和蝮蛇,它们的体长超过 1米的很少见,其体重达不到500克的却数目颇多。其实,这些蛇类 的生长周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其长势规律却有特别快、很快、 较快、一般和较慢之细分,实实给人一种“天壤之别”的明显感觉。
此外,较大的蛇和最小的蛇,其相差也有十二分的悬殊。在无 毒蛇里面,以盲蛇为最小,小盲蛇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真真都像 极了一条小蚯蚓。因它的体长仅有9厘米,可以把它放在手心上, 供玩蛇人美美地欣赏。身长和体重占第一位的当癖蛇莫属,产于我 国南方的蟒蛇,其体长可以超过6.8 ~ 7. 3米,体重则高达68〜70 千克。
在毒蛇里面,最小的蛇类恐怕要属台湾烙铁头了它的身长仅 有几十厘米。较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全长竟有6 ~ 5米其体重 则高达12 ~ 12. 5千克。
关于大蛇,我国古代是有不少记载的,如屈原《天问》中就有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的提问,这是指传说中的一种大蛇,叫作巴 蛇,生活于南方。《山海经》里面说它体长800尺,能吞吃活的大 象,人腹3年方才排出大象的骨头;再如晋张华《博物志》中亦说 “蟒开口广尺余”;唐段成的《酉阳杂组》一书里面,记载有“蚺蛇 长十丈,常吞鹿,鹿消尽乃绕树出骨”的文字;唐刘询的《岭表录 异》一书中,对此描述的更为详尽,说是“蛇大者五六丈……春夏, 多于山林中等鹿过则衔之,自尾而吞,惟头角碍于口中,则于树间 阁其首,俟鹿坏,头角坠地,鹿身方咽人腹”。
从上述不难看出,我们的先祖先辈们多少也是有点惧怕蛇的, 更何况是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楼房里的现代城里人了。所以,从古 至今有关蛇类的一些民间传闻或坊间传说,多数常常是严重失实或 者是过分夸张了的。例如,蛇刚刚吞食了较大一些的小动物或蛋类, 其身体的某一段会胀得比较粗大,尤其是蛇口角以下位置或蛇肠胃 所在的部位眼观格外的粗,但也不可能粗得像大柱子那样。传闻中 的蛇类被传说得特别粗大,这可能就是人们津津乐道一传十、十传 百、百传千万的所谓“口碑”相传的魅力。把偶见的大蛇或吞食后 的蛇越传越夸大也是有其一定缘故的,这便是真实又快乐、无趣生 有趣中的地道百姓生活。
总之,蛇就是蛇,它是自然界中爬行动物类中的其中一分子, 其中既包括稍大一些的种类,也有稍小一点儿的种类,要不蛇类怎 么对得起人类将其概括为种类繁多的“大家族”一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