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观察蛇的头部,会发现没有外耳孔。不仅如此,而且没有鼓室、鼓膜及耳咽管,这些是蛇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重要特征。然而,蛇是能够听到声音的。蛇的听觉器官结构有些特殊,只有1条细长的听骨——耳柱骨,埋于头后两侧的组织内。其内端与内耳的卵圆窗相接,外端与方骨中央部相连。由于蛇是在地面上生活的,整个身体都贴在地面上,外界传来的声波通过地面传至蛇的头部或整个身体上,都能把声音传送至耳内。因而,无需有外耳道等构造来收听由空间传来的声波。
经常穴居生活的蛇或响尾蛇,其听觉是比较差的,有人曾以43~1 376赫兹频率的声波对笼中用黑布盖着的响尾蛇作实验,证明响尾蛇只能离发声器约30厘米远的范围内有反应。而同样的声音,人可以在9l米远的地方听得到,足见响尾蛇的听觉N_tL人类听觉差。另外有一种欧洲游蛇,甚至外界发生极其响亮的声音而对其听觉器官也不起刺激作用。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聋蛇。
蛇的眼睛构造也很特殊。有一种盲蛇,是蛇中最小的,长14~17厘米,很像蚯蚓,看不到这种蛇的眼睛,故称其为盲蛇。其实它也有眼睛,但由于长期穴居,眼睛便退化隐藏在头部的鳞片之下了。除了盲蛇以外,现存的所有蛇,都有明亮的眼睛,但没有眼睑,代表眼睑的皮肤上已特化成透明的薄膜,而且上下愈合成一片,如同钟表上的表蒙玻璃,覆盖在眼的外面这样,眼里产生的泪水,润湿眼球后,无法流出来,只能导入鼻腔,与鼻水一起流出。因此蛇永远不会流眼泪;同样,因此眼外盖着整片的透明膜,故永远无法闭眼。
蛇眼里没有巩膜,眼球为圆形;它调节眼睛的焦距主要靠虹彩来移动水晶体的位置。视网膜里都是特殊的圆椎状细胞,缺乏黄体。这些都与蜥蜴的眼睛明显不同。因而,整个白天活动的游蛇科蛇类,即使在强烈的太阳光下,也只能靠水晶体里的黄体来保护视网膜的圆椎状细胞。蛇的瞳孔有圆形及裂孔肜两种。毒蛇及其他夜行性的蛇瞳孔大都为裂孔形;白天活动的蛇一般为圆形瞳孔。
蛇的舌头细小而长,其尖端呈深叉裂状,当其伸出口外时,乍看有点像两根舌头。在舌的基部有个舌鞘,平时能把整个舌头缩进鞘内。当舌肌收缩时,舌头便迅速从舌鞘内伸出,从下颌前缘裂痕处伸出口外。所以,蛇不用张口,舌头就可以自由进出,并能在口外左右前后活动。其舌尖上,常有丰富的牯液和许多司化学感觉的小体,起触觉及味觉的作用。常见到蛇把舌头伸出口外,其原因就在于此。
蛇的嗅觉较发达,除鼻腔有嗅觉作用外,还有1对锄鼻器,是弯曲的小管,其末端呈盲囊,开口于口腔前方背墙,为一化学感受器,具有嗅觉及味觉的功能。蛇在觅食或跟踪动物时,很大程度是靠嗅觉。
除了上述听、视、嗅、味及触觉等一般感觉外,蝮蛇类毒蛇还有1个特殊的感觉器官——颊窝(其他蛇类没有该器官)。颊窝着生在蛇的头部两侧,鼻孔与眼睛之间,其形状像个凹窝,比鼻孔还要大。因其长在颊部故叫颊窝;因位置是在眼前方,因此亦称眼前窝或眼先窝。它是蝮蛇科所有毒蛇最明显的特征。在颊窝的深处,横隔一薄膜,将整个窝分隔成内外两部分,外面借一狭窄小孔与周围空气相接通,隔膜上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由第五对脑神经——三叉神经分叉出来的。而整个颊窝陷入头骨的上颌骨里。早在200年前,研究蛇类的专家已经注意到颊窝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推测其可能是嗅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或探听低频率声波的器官,或能产生某种分泌物的器官等。1892年,有人发现当火柴光移近响尾蛇的颊窝时,响尾蛇便立即兴奋起来;到1937年,有两位科学家根据这个发现曾多次对响尾蛇进行实验,他们先把蛇的普通感觉器官破坏,例如把鼻孔堵塞,眼睛用黑布遮盖,舌头也剪掉等。当把用黑布包好的电灯球通电后移近它时,则见蛇能立即准确的咬住电灯球,以后别人用其他方法同样得以验证:颊窝确能对温度起反应;而且是探测温血动物的器官。所以还有人称其为“第六感官”。蛇靠颊窝的功能,可有效地以突然攻击及管牙注射毒液的方法来捕杀温血动物,同时能在晚上猎食温血动物或伤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