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真正的人工养蛇,出现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蛇和医药的密切关联,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对蛇类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蛇类人工养殖工作的开展起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蛇不仅是医用的良药,而且毒蛇咬伤的防治也是一个研究课题。另外,蛇类在自然界中也是消灭鼠害、维护生态平衡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如浙江、广西、福建等省区的高校率先对蛇类养殖开展了基础理论的研究。
浙江医科大学(现并人浙江大学)的动物学家胡步青老先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教授,研究丰年虫,发表过颇受学术界重视的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科研为生产实践服务。胡老先生广泛搜求国内外的蛇类研究文献,为开展蛇类研究作准备。1953年,现今早已成为著名蛇类学家的黄美华教授自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就和胡先生会合到一起,从而在浙江省形成了一支以胡、黄为骨干的技术队伍。后因贝时璋院士奉调中国科学院,胡、黄忙了数月丰年虫研究的扫尾工作后,全力转入蛇类资源的调查。历时3年,他们对杭州、天目山、金华、诸暨、龙泉、平阳南雁荡山、乐清北雁荡山等地的蛇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获得了l 035件标本,较前人发现的5科19属36种相比,要多l科1亚种7属10种,记录大为刷新。随之,1958年在《动物学报》上发表论文《浙江蛇类新纪录》,紧接着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省的“蛇类志”——《浙江蛇类志》。其后,他们又和其他单位的专家合作著书,198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彩印的《中国蛇类图谱》,198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五步蛇》。此外,1973~1976年由学校不定期出版了三辑《蛇类研究资料》。以上各种出版物,对各地养蛇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的还成了必备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