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幼蛇的育成率,让它们自己开口进食,“开口料’’是个关键。由于蛇的视觉不好,而小动物的“动”往往能瞬时引起幼蛇的注意。
黄粉虫、蝇蛆有被作为“开口料”的,但效果不及幼蛙、幼蟾蜍和蝌蚪;活的能蹦跳的小鱼效果也不错,缺点是其含有能破坏维生素B。的硫胺素酶,故须注意的是,用活的小鱼“开口,,后宜早日改用其他配合饲料。
根据众多养蛇者长期的经验,作为“开口料”首选的小动物,以幼蛙、幼蟾蜍为佳。鉴于对少量幼蛇未能“开口”的,宜先行“尸僵泥鳅法”灌喂,不久则会自行进食。现将有关动物的饲养介绍于下。
1.蛙类
蛙类作为蛇的饲料,多种蛙可以应用。而大型的蛙,如牛蛙、棘胸蛙、虎纹蛙、黑斑蛙等,幼时可为蛇所食,大时则可作为种蛙。蝌蚪也可作幼蛇的“开口料”。
养蛙首先得有蛙卵,除到野外的水域中用网兜捞外,也可以在水域中圈养数十只雄蛙,并放些食饵让其不致逃走。入夜,雄蛙狂鸣,周围的雌蛙闻声赶来,群集于雄蛙周围争抢产卵。次日,在圈养区的周围,可以获得大量蛙卵。采卵时,务必注意的是,盛卵的工具忌带油污。蛙的产卵期为4~7月份。
识别蛙的雌雄,可根据两点:雄蛙有鸣囊,故能呜叫,雌蛙没有;雄蛙于繁殖季节在第一趾的内侧有明显的“婚垫”。所谓“婚垫”是比较突出的疙瘩状物,雌蛙没有。
在野外水域中捞卵时,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外包透明胶质的一条条带状的卵。每条带中的卵排成双行,那是蟾蜍的卵。青蛙的卵则比较分散而无带状的包裹物。
养蛙场四周应建1.5~2m高的围墙。若在稻田养蛙,可在四边围上竹篱笆、尼龙网、铁丝网之类。蛙的生长发育分两阶段:自卵孵出后变为蝌蚪,再由蝌蚪变蛙。这两阶段吃的东西不一样。
蝌蚪吃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了培养浮游生物,可先将人畜的腐熟粪便、蔬菜下脚料、厨房废水、屠宰场或食品厂的下脚料、肥水、草木的叶子等投入,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供蝌蚪摄食。如果在稻田中养的话,可先圈一块地方上肥,当大量浮游生物生长后,开个缺口让蝌蚪进去摄食。
蛙吃的东西,主要是昆虫,捕食量大。据统计,1只黑斑蛙一年中能吃1万多只昆虫。所捕昆虫均为活动的虫,这是因为它们的视觉只有对活动的昆虫才有反应。
为了获得昆虫,可用黑光灯诱集、培养蝇蛆或投喂产过卵的蚕蛾,堆肥培养虫子等方法。
2.蟾蜍
蟾蜍俗名癞蛤蟆。其耳后腺及皮肤会分泌白色的浆液,这种浆液有毒,但蛇食蟾蜍无碍。 蟾蜍的繁殖力强,当水温约10℃时即会产卵,一只雌体一次产卵约5 000粒,孵化时水温保持在10℃以上。前已述及,到野外水边去采蛙卵时,可以采到一些外包胶质的一条条带状的卵,每条带中的卵均排成双行,这些就是蟾蜍卵。
蟾蜍的养法、食饵等均与蛙类相同。
蟾蜍的幼体——蝌蚪生活于水中,变为成体后则上岸生活,这时应提供菜地等场所供其栖息。
3.泥鳅
其蛋白质含量高,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具体成分可查水产动物营养成分表。正因其营养价值高,被人给以“水中人参”的美称。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用的动物性饲料有鱼粉、蝇蛆、蚊虫孑孓、蚯蚓、贝肉、野杂鱼肉及禽畜的下脚料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麸皮、菜子饼、豆渣、豆饼等,一般较易获得,而且成本低。
养殖泥鳅的池子以水泥池为宜,较好建在阳光充足且水源好的地方。从既作喂蛇的饲料又供应市场考虑,池的面积一般为100一150 m。,鳅苗的池可以小一点,如40~60 m2,深为70—80 cmc、
泥鳅的繁殖季节在4—8月份。要繁殖则需先选定种鳅,大于2岁的泥鳅就会产卵,每条母泥鳅怀卵数约6 500粒。种鳅应选身体健壮,体长15~20 cm,体重为30~50 g者。泥鳅的性别,形态上可用下面几点识别:在身体前端靠近头部的鳍叫胸鳍,公鳅的胸鳍长而前端尖,母鳅的胸鳍短而圆;背部的鳍叫背鳍,公鳅的背鳍两侧有小肉瘤,母鳅则没有,产过卵的母鳅,在生殖孔的两侧留有白色的斑痕之类。
繁殖有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两种,以前者为简单易行。
自然产卵的,可在开春后就备好产卵池,先用生石灰消毒后放人新水,及至池中消毒结束后,按1条公鳅配2~3条母鳅的比例放入。若每667 m2(亩)产150奴以上,可放人种鳅600~800条,并精心喂养。当水的温度升到18℃时,可以放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可用棕片、柳树根、水草等制成,并以竹竿固定于水中。晴天的早晨,可把附有卵的鱼巢取出,移入孵化池中孵化,或者是把种鳅全部捉尽留卵在原池孵化,若泥鳅不捉尽,则它们会吞食其卵。当水的温度为24℃左右时,经过l~2 d即可孵出。
刚孵出的鳅苗,借头部的吸附器吸着在一些支持物上,3 d后即开始游动并且开始摄食。
如果放养的池是静水的,每100 m。可放养8万。10万条,若水是半流动的,则放养量可增加1倍。鳅苗放养后,水中除施肥及施人腐败的有机物,使水中有机质内能繁殖众多的轮虫、枝角类(俗名红虫、鱼虫,属甲壳纲)等浮游生物供鳅苗取食外,同时喂给食物。初期可以撒喂给蛋黄、鱼粉,后期喂给人工配制的饵料。饵料可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投喂的量开始时为鳅苗总体重的2%。5%,以后逐渐增加到约10%。及至长到体长约4 cm时,应分养一部分出去,以降低密度。当体长到约10 cm(体重约10 g)时,就可移人大池作成年泥鳅来喂养了。
成年泥鳅可用池或水田饲养。若用水泥池饲养,底部应铺厚约20 cm的肥沃泥土,水深在40~50cm,在培养水中的肥分后,再按每平方米面积放40~45条(一般每667mz中放2_5万~3万条)的比例放人鳅苗。喂的饲料可用人工饵料,喂量各月不尽相同:第一个月为泥鳅体重的1%,从第二月开始到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11月至次年3月天冷,不必投放食饵了。当水温高于30℃时,泥鳅钻入泥中避暑,这时应放人新水,增加水的深度。为了培养浮游生物作为天然饵料,平时池中要投放肥料,但当发现泥鳅经常浮头时,表明水中缺乏氧气,不但要停止施肥,还应放入新水,凡有农药污染的水不应放入。冬季时为了有利保温,应增加水的深度,同时,在池角放些畜粪,借粪的发酵提高水温。
除池养外,还可在水田中放养。这时应把田基提高到0.5m,而进水口和排水口均应装竹。为了越夏或防止水的干涸,在排水口附近应筑深为0.5 cm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