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表皮是由深层的生发层以及依次向表面的活性细胞层和角质层形成的。体表的鳞片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真皮由浅的疏松结缔组织、色素细胞以及深层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图14—3)。
(一)头部的鳞片
图1 4—3蛇类皮肤的显微结构
盲蛇科、蟒科、瘰鳞蛇科、蝰科的蝰属和烙铁头蛇属头部的鳞片或者特殊,或者都是一些小鳞片;其他蛇类头部的鳞片(图14_4)一般区分如下:
(1)头背面鳞片。
吻鳞:吻端正中的单片鳞,其下缘(唇缘)通常有缺凹,口闭合时,细长分叉的舌即由此伸缩。半环扁尾海蛇的吻鳞分为上下2片。
鼻问鳞:在吻鳞正后方左右鼻鳞之间,通常为一对,有的种类没有(如两头蛇和大部分海蛇),水蛇虽只有一枚,且位于彼此相接的一对鼻鳞之后。
额鳞:单片,呈六角形,位于头顶中央两眶上鳞之间。 、
顶鳞:额鳞后方的一对大鳞,闪鳞蛇属为前后两对,并在4片顶鳞间有一顶间鳞。
枕鳞:顶鳞后方的一对大鳞,仅眼镜王蛇有。
(1) 头侧面的鳞片。正常的是左右两侧对称。由于存在变异,往往左右不对称。
鼻鳞:鼻孔开口于此鳞上。有的种类鼻鳞是完整的一片,有的种类有一裂缝把鼻鳞部分或全部分开,成为前后两半。
颊鳞:通常为一对,介于鼻鳞与眶鳞之间。
眶前鳞:位于眼前缘,一至数片。
眶上鳞:位于眼上缘,通常为一片。
眶后鳞:位于眼后缘,一至数片。
眶下鳞:多数种类没有,眼下缘是上唇鳞。如有,则呈长条形,位于眼下缘,或形小,位于眼前下方,称眶前下鳞;位于眼后方的,称眶后下鳞。
颊窝:窝下的狭长鳞片称为窝下鳞。
颞鳞:位于眶后鳞后方,介于顶鳞与上唇鳞之间。通常有前后两列,分别称为前颞鳞和后颞鳞,常以数字表示,如“2+2”即前后颞鳞都是2片。
图14_4蛇头鳞被(季达明)
上唇鳞:吻鳞后方上颌颌缘的鳞片,向上直达眼下的,称人眶或人眼,以数字表示,如“4—2—3”,即说明上唇鳞为9片,其中第五和第六片人眶,其前4片,其后3片。
(3)头腹面的鳞片。
颏鳞:单片,略呈三角形。位于下颌前缘中央,与吻鳞相对应。
下唇鳞:颏鳞后方,下颌颌缘的鳞片。
颏(颌):位于颏鳞之后,左右下唇鳞之间,窄长,通常为2对,分别称为前颏片和后颏片。前颏片似彼此相切,后颏片之间有小鳞隔开,左右颏片形成的鳞缝,称为颏(颔)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