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体表的鳞片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这种蛇鳞的定期更换,称为蜕皮。蜕下的旧表皮,称为蛇蜕。
蛇一般在出生后7~8d开始第一次蜕皮,第二次蜕皮在生后13d左右,以后每年蜕皮3~7次。野外生活的蛇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35d。蛇在蜕皮时,旧的表皮老化,色泽灰暗,眼部表面混浊。蜕皮是在激素作用下,新老表皮之间产生水解酶,使旧表皮松脱,开始蜕皮。蛇蜕皮一般先从上下唇蜕起,然后便从头部皮肤蜕开,由头部已脱落的蛇蜕翻转向外,并借助粗糙的地面或岩石缝,或树枝的弯权,从头部往躯干慢慢地蜕下,最后从尾部的末端把整个旧皮蜕掉。 ’
杨水尧(2001)报道,他们在1974年捕到1条6岁的雌性银环蛇,当作种蛇单独试验饲养,饲养的前5年,其蜕皮的次数分别是6次、10次、10次、12次、12次。刚开始养的第一年,其两次蜕皮相距时间最长。由此可见,蛇在1年中蜕皮的次数,与蛇的种类、年龄、大小、性别、温度、湿度、体表寄生虫的有无、饵料变更、捕食量以及生存环境等因素有关。现在又发现,蛇的蜕皮还可能与蛇皮肤的水分蒸发和渗透有关系。
我们知道,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有鳞。因此,有人曾经认为蛇的皮肤对水是不通透的。事实并非如此。实践证明,爬行动物身体表面都有一定的蒸发,不过水生爬行动物的蒸发比陆生爬行动物快,但比两栖类慢。蛇不仅能由皮肤蒸发,咽喉和肺的内表面等处也有水分蒸发。但皮肤的蒸发量比呼吸时大得多(表14—1)。若把游蛇(Namx)放在空气中,其皮肤的蒸发量约占总蒸发量的90%。沙漠中的叩壁蜥(Saum—nalus),皮肤的蒸发量约古总蒸发量的2/3,而呼吸道的蒸发量只占1,3。因此,在爬行类蒸发水分方面,皮肤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生活在干燥环境(如沙漠)的动物,其蒸发速率按理应比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快,但事实却相反,这无疑是一种适应。例如,生活在沙漠中的响尾蛇,每天从身体表面和呼吸道的蒸发量不到体重的0.5%,在这种蒸发速率下可生活2~3个月,假若躲在洞内,那里的湿度较大,生活的时间更长。
表14—1 爬行类皮肤和呼吸道的蒸发率(%)(李永材、黄溢明)
爬行动物有周期性蜕皮现象。蜕皮期皮肤蒸发速率增加,随后又降低,休止阶段和蜕皮的早期最低。近来的研究表明,羊膜动物的表皮细胞可以合成仅及p型蛋白质。仅型蛋白质是哺乳动物毛发所特有的,B型蛋白质是鸟类羽毛特有的,但爬行类有鳞亚纲的动物则不同,合成这两种类型蛋白质的表皮细胞是垂直交替排列的,这是周期性蜕皮的基础。外层的B型蛋白质主要用来保持鳞的形状及保护下面的仅型角质蛋白质(即主要是机械功能1,而仅型蛋白质可能是防止水分蒸发的主要屏障。与蜕皮周期有关的皮肤失水速度的变化主要与仅层的变化有关。
陆生动物除了蒸发丧失水分外,尿的形成也消耗一些水,但由于有鳞亚纲的爬行动物排泄尿酸,尿酸是高度不溶解的物质,排泄时需水不多。而且当尿进人泄殖腔后,有些盐和水又被肠壁和泄殖腔重吸收,因而从尿中丧失的水很少。因为爬行类的皮肤不能吸收水,假若不饮水,则丧失的水只能从食物中所含的水和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水来补充。了解了爬行动物皮肤的结构特点及生理性变化的有关机理,提示在蛇类饲养的过程中,不仅要给蛇类提供充足的营养平衡的饵料,而且必须创造适于蛇类生存的良好环境以及补给必需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