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蛇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较大的养蛇合作社?     养蛇实战技术教程,在家边做边学!
   2012-12-25 18840
核心提示:即使在最完善的饲养环境下,蛇类也可能随时发生疾病。有经验的饲养者,可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异常的蛛丝马迹,在蛇的疾病早期及时给与诊治,同时将病蛇隔离,避免疾病在其他蛇中扩散。
  蛇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即使在最完善的饲养环境下,蛇类也可能随时发生疾病。有经验的饲养者,可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异常的蛛丝马迹,在蛇的疾病早期及时给与诊治,同时将病蛇隔离,避免疾病在其他蛇中扩散。
  一般蛇类早期疾病的表现为缠绕无力、停止吐信或刺激后吐信不积极、对外界和食物反应迟钝、张口呼吸或经常打喷嚏,口中分泌物多;拒食、呕吐、拉稀;头部左右不对称或上下唇肿胀不能闭紧,眼睛一侧出现浑浊或肿胀;体色暗淡无光、干燥或出现黑白斑、溃疡、囊肿;尾部干瘪,泄殖孔不能闭和收回等。
1)急性肺炎
蛇的常见病之一。其表现是蛇呼吸困难,张口不闭,不思捕食,长逗留窝外,发病较急,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多发生于雌蛇产卵或产仔期间,因此时身体虚弱,不进食水,再加上气温潮湿炎热,使蛇容易患病。防治措施是对雌蛇在产卵(仔)期间供应充足清水,通风良好,降低周围温度。
治疗:方法一,腹腔注射青霉素、链霉素、使用剂量一般是兽用剂量的1/4。如注射毒霉素,每天2次,每次10万单位,经3天治疗,可大部分痊愈。
方法二,口服药物,如毒霉素类片剂,每天2次,每次10万单位;或严迪,每次1片,每天2次,以水送服,治疗3天即可。



2)霉斑病
常见于饲养中的蛇类,特别是蝮蛇五步蛇等步动蛇种。这种病常发生存环境较差、活动范围小、地势低洼、植被不良、雨后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蛇氏期与潮湿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主要预防措施是使蛇的栖息地保持干爽,让蛇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也可经常用石灰清扫吸湿或将石灰用纸包好放入蛇窝的一边,定期更换。
症状:腹部鳞片出现点状或黑色霉斑,有的向全身蔓延,波及背鳞与尾鳞,最后引起溃烂,715天死亡。这是能引起眼镜蛇银环蛇乌梢蛇等大量死亡的一种真菌感染疾病。出现霉斑病症状后,应立即将蛇全部取出,把健康蛇与病蛇隔离饲养,消毒原蛇池,治疗病蛇。
治疗:用2%碘酊涂于蛇体患者,每天2次。或浸泡于0.1%高锰酸钾溶液中,1周后可治愈。霉斑病应早发现、早治疗,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3)寄生虫感染。
蛇类体内寄生虫感染种类很多,有鞭节舌虫、线虫、绦虫、蛔虫等,蛇体皮肤有蜱螨寄生。
寄生部位:鞭节舌虫寄生于蛇的肺部和气管中。线虫中的棒线虫寄生于肺泡内。蛇假类圆线虫寄生于蛇体内的浆膜组织内,肝脏中尤为多见。蛇的肠上常寄生有多种线虫。寄生于蛇体内的绦虫是其幼虫,寄生部位有皮下、腹腔、肌肉等处。蛇的胆囊也有寄生虫,如异双盘吸虫等。
治疗方法:口服兽用敌百虫溶液,每千克蛇体重给药0.01g,连续给药5天,对体内寄生的各种寄生虫均有杀死或驱除效果。另外,驱虫灵、左噻咪唑、硫双二氯酚等均可使用。
皮肤上寄生的蜱螨,可将蛇用尼龙袋装好,浸于0.1%的敌百虫溶液中10分钟,蜱、螨死亡脱落后以水清洗皮肤。
4)口腔炎。
口腔炎是蛇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口腔炎好发生于饲养中的毒蛇,因取毒易造成口腔损伤。如供采毒用的尖吻蝮、白眉蝮、眼镜蛇、银环蛇、蝰蛇等毒蛇,多次反复采毒,若方法不当,操作不慎易引发口腔炎。在冬眠期某些细菌容易侵及颊部,也可能产生口腔炎。捕食季节由于所捕动物较大,搏斗或吞食时亦可引起口腔损伤而诱发。在饲养中如人工喂食,口腔炎发生率更高。
主要表现为上下颌肿胀,不能张口或不能闭口,影响进食,有时口腔齿龈及额部发红(正常时清白),严重时有的齿槽有脓汁溢出,最后因炎症扩散不能进食水、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主要是取毒时动作要轻柔,挤压时不宜过重。喂饲食物块不可过大,操作时不要造成牙齿脱落或口腔出血。如发现此情况应及时用棉签涂以O.5%~l.0%龙胆紫药水姒预防炎症发生。冬眠后尽量促使蛇体温回升并饮水,有助于口腔炎的预防。
如已发生口腔炎,应先用药棉抹净口腔内无脓性分泌物,再用84消毒液冲洗口腔,后用龙胆紫溶液涂病蛇口腔,每天1次。直到口腔内无脓性分泌物为止,一般治疗药半个月方可痊愈。
5)外伤。
自野外捕来的蛇,由于捕捉不当,往往受伤,如皮肤破裂等,应及时用双氧水清洗伤口,后涂红霉素药膏,数天可收口。
外伤较重的,已伤及骨骼或引起内出血者,除特殊珍贵蛇种需精心护理、抗菌消炎外,一般是蛇种应及时淘汰,处死后加以利用。
6)毒腺囊炎或萎缩症
该病主要发生于饲养过程中被取毒的蛇种。由于取毒时对毒腺囊挤压过重,造成损伤,加之毒液本身的作用,引起毒腺囊炎症。此时毒腺肿胀,毒液分泌减少或停滞,亦可能流出脓血性毒液。如能渡过急性期,毒腺电会慢慢萎缩机化。这种情况也可能由于取毒次数过度频繁引起。毒蛇失去毒液不能捕食,捕食后也不能很好地消化,最后导致绝食而死亡。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取毒时应泼操作轻柔,钳夹头部时不可过紧,取毒不能过频。对于已发现有毒腺囊炎耆更不能再挤压取毒加重病情。经观察一段时问没有恢复可能性的,可以处死利用,或放回到野外,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有可能慢慢恢复。
7)孟氏裂头蚴病
蛇类和蛙类是孟氏裂头绦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主要寄生于肌肉、皮下,称为裂头蚴。蛇酬捕食已经感染上原尾蚴(该虫的第一阶段)的蛙或蝌蚪而感染。严重者可以引起营养不良,活动僵便。孟氏裂头绦虫长可达200mm,短的只有几毫米,主要发生于我国江南某些地区。
8)鞭节舌虫病
 鞭节舌虫属节肢动物,当蛇吞食了带有第三阶段幼虫的蛙、鼠或鸟类时,幼虫卵可以由食道逆行通过气管而到肺,或者直接通过消化道壁而侵入到肺部,在肺内发育为成虫寄生。此虫雌雄异体,雄虫体较小约22mm,雌虫体较大,在52mm左右。蛇被感染较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室息而死亡。此情况亦多发生于长江以南各地区。
9)蛇假类圆线虫病
该虫可寄生于多种蛇类的消化器官,如在浆膜结缔组织内或肝脏内形成黄豆大小的结节。结节内可有一条或数条假类圆线虫,主要是破坏组织而吸收营养。虫体最长达46mm,一般在30mm左右。如数量较多可以引起蛇消化不良,消瘦体弱。
10)棒线虫病
该病的虫体较小,5mm~8mm,主要寄生于蛇的肺泡内,一般感染较重,有大量棒线虫在肺部寄生繁殖,最后造成肺部糜烂而死。该病分布较广,许多地区蛇类都有感染。此外,还有大束异双盘吸虫、蛔虫等也经常感染较大型蛇体而引起发病。对蛇类寄生虫病的防治主要是在饲养过程中注意食物来源,有条件时应对饲料加以检疫,如发现饲料中有某种寄生虫寄生则不宜作为蛇的饲料。有的蛇在入场前已经感染某种寄生虫病,应该隔离或取缔,不能入场,以防通过某种途径使其他蛇受到感染。有报道将驱虫净片用蛙皮包后填饲,每日1次~2次,连用2天,对消化道寄生虫有效。
除了上述蛇类在饲养中的疾病外,还应该注意蛇场内及周围蛇的天敌对蛇的伤害。经常对场内进行检查,防止某些天敌如猛禽、黄鼠狼、刺猬等窜入蛇场,对大批蚂蚁也要警惕,如有发现应及早设法驱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蛇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蛇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15013970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