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华佗治蛇伤“取慈菇草捣以敷之,即差”。介绍了治疗蛇 伤验方5条,直至今天仍应用,慈菇草(三叶半夏),仍是治疗蛇 伤的有效药物。晋代葛洪使用麝香、蜈蚣、雄黄治蛇伤,也一直 沿用至今,他更提出用“切菜刀烧赤烙之”。高温直接破坏蛇毒的 现代医学观点要比我们的祖先晚多少个世纪啊!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隋代的《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 “它”,“虫而长;蛇也”。蚤休去蛇毒,民谣“有了七叶一枝花 (蚤休),不怕深山大毒蛇”其源当来于此也。《诸病源候论》卷 三十六“蛇螫候”说:“不应言蛇,皆言虫,勿正言其名也。恶 蛇之类甚多。而毒有差别,时四月五月,中青蛙三角,苍虺白颈 大蜴。六月七月,中竹狩艾瘦,黑甲赤目黄口反钩白蛙三角,此 皆蛇毒之猛者,中人不即治多死……”这段文字不但生动地描述 了五步蛇、尖吻蝮的形态,而且充分论述了早期处理治疗可降低 病死率。同时,对各种毒蛇的生态习性及蛇伤防治和毒蛇的利用 均有所记载。
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五步 蛇、银环蛇、眼镜蛇统称“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去死肌,杀三虫。”形象地描述了毒蛇的毒性,蛇伤之悲惨,文中 蒋氏的祖父,父亲均死于蛇伤。而蛇干可治麻风病、手足挛缩、 脖子肿、恶疮、寄生虫等,还可去腐生肌。可见,我们的祖先对 毒蛇的利用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试图用 “禁蛇法”预防蛇伤。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蛇伤的防治有较 详细的论述:“常烧羚羊角使烟出蛇则去矣”;干姜、麝香、雄黄 防治蛇伤,至今民间仍使用;“令妇人尿疮上”,这说明我们的祖 先已经懂得使用尿液,尿中含有某些有效成分冲洗消除蛇毒,是 有临床意义的。当然,男人尿也具有同等功能。
宋《本草衍义》对五步蛇、白花蛇、乌梢蛇的形态,药用等 亦有细致的描述。
到了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大量收集和总结了前 人研究蛇类的知识及治疗蛇伤的经验。对各种毒蛇的利用叙述颇 详,把毒蛇作为药用以及治疗毒蛇咬伤的中草药都记载得比较详 细。在《本草纲目》中,对五步蛇的形态描述得惟妙惟肖:“诸 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其蛇龙头虎口,黑质 白章,肋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 一佛指甲,长一二分”;“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 取之。”五步蛇有颊窝(热测位器),能感知1米内千分之一摄氏度温度的变化,因此,徒手捕捉者,由于五步蛇定位准确,往往一 咬即中,我们的祖先,400多年前就掌握蝮亚科毒蛇的习性以及采 取正确的对付方法,“以叉取之”,正确地预防了蝮亚科毒蛇咬 伤,它要比美国按此原理研制成的响尾蛇(与五步蛇同科)导弹 早多少个世纪啊!《本草纲目》虽非蛇类学专著,但其中记述了 16种蛇类及防治蛇咬伤的中草药,尤其是对某些蛇类的考证和形 态描述都很认真,这对研究我国蛇类生态、蛇伤防治、蛇的综合 利用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申斗垣的炒卜科启玄》治蛇伤"取半边 莲草揉而搽之,顷刻即安,亦可煎服",故俗云"谁人认得半边莲, 终朝可伴毒蛇眠。”民间顺口溜"谁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即源 于此,话虽夸张,但半边莲确是治疗蛇伤的重要药物,尤其是神 经毒(风毒类如:金环蛇、银环蛇)蛇伤,更不能缺少含有洛贝 林的清热解毒、强心利尿的半边莲。
清代《医宗金鉴》云:“蛇咬伤时即饮醋,仍宜用绳扎患处, 再服五灵共雄黄,肿消口合自如故。”凡被蛇咬伤者,即时饮好醋 一、二碗,使气不随血走,以绳扎伤肢上方,以减慢、阻止蛇毒 沿血液、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蛇毒对肌体的侵害,有着临床的实 用意义。若昏困,宜用五灵脂15g、雄黄6〜8g,共为末,酒调6g 灌之,少时咬处出黄水,水尽则肿消,以雄黄末渗之,口合而愈。 《本草纲目拾遗)〉云:“用生烟叶捣烂敷之,无鲜叶用干者,研末 敷,即烟油烟灰皆可。”又云;“取杆中之油搽患处,烟杆味辣, 服之反甜,蛇毒亦随解,痛止自愈。”烟叶、烟杆、烟油解蛇毒、 治蛇伤,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久而不衰。毒蛇咬伤,尤其是神 经毒类蛇伤,由于蛇毒对神经的麻痹,使味神经失去正常的生理 功能,故”烟杆味辣,服之反甜。”我国劳动人民在200多年以前 就掌拥了蛇伤鉴别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