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养蛇学》序一

中国较大的养蛇合作社?     养蛇实战技术教程,在家边做边学!
   日期:2012-10-23     来源:湖南省巨龙蛇场    作者:何国昌    浏览:240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养蛇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劳伯勋教授针对上述蛇类养殖的技术难题,在基层养殖场进行了多年的调研和实践,并将宝贵的经历和经验整理成文。从蛇类养殖场的场区建设、不同种类蛇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蛇毒的制取和研发、食用蛇类的屠宰与加工、蛇皮的鞣制和精制、蛇类生产记录和档案信息管理、蛇类养殖福利等方面一一给予解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马建章

   
在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林业局公布了54种养殖动物名录,蛇类未包含在内,也就是说,不允许进行蛇类的商业性利用,理由是“目前市场上利用的蛇类多来源于野外捕捉,养殖不过三代,驯养繁殖技术不成熟,不能进入市场”。   
    我国蛇类商业性利用的较大问题就是“以贩代养”,即利用的蛇类均来源于野外捕捉的成体,经短期饲养,当有利可图时即予以贩卖,而不是用其人工驯养繁殖的后代。“非典”之前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很多养殖单位均有人工孵化的幼蛇,但那些幼蛇是从野外捕捉的已怀孕母蛇所产的卵孵化而来,而不是产自于人工养殖的蛇类亲本。养殖成本过高是造成“以贩代养”的根本原因,贩卖比养殖投入的资金更少,资金周转周期更短,收益更大,致使野生蛇类被大量的捕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其负面生态效应已经显现。而导致养殖成本过高的原因是技术不过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繁殖技术不过关。从野外捕捉的已怀孕的蛇类的产卵和孵化没有问题,但人工养殖

 
 
一年后,其受孕率、产卵率和孵化率均显著低于野生蛇类,很多时候达不到20%;而且幼蛇养育成商品蛇的周期太长,投入太高。
    二是饲料技术不过关。2003年以前,绝大多数的养殖单位是利用活饲料,如老鼠、蛙类,甚至幼蛇等来饲喂商品蛇的,且大多来源于野外捕获。如此的养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双重的。
    三是疾病防治不过关。野外捕捉回来的蛇类本身就带有多种病菌和寄生虫,未经过任何的检疫程序就开始人工饲养,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更可怕的是,多数的病蛇并未被隔离或治疗,而是在死亡之前被贩卖或制成产品流入市场,被人们食用或被加工利用。
    四是冬眠控制技术不过关。蛇类在一定温度下开始冬眠,冬眠后的蛇类体重会显著下降,失去利用价值并导致养殖成本上升,并且部分蛇类会因为冬眠温度控制不当而死亡。
    五是管理技术不过关。养殖单位和蛇制品加工单位多数是规模小而分散的家庭式小作坊,每年春夏季买入野外捕捉的成体蛇,每年的秋冬季节卖出,根本就谈不上管理,更别说建立管理档案、谱系等了。
    六是产品深加工技术不过关。很多养殖单位其实就是二道贩子,根本就没有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有限的加工手段也就是土法炮制的没有任何卫生许可的蛇酒、蛇胆酒、蛇血酒等。

 
 
    此外,养殖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也无法满足蛇类商品化、规模化开发的要求。
    2007年1 1月,国家林业局联合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决定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和CITES公约附录中的蛇类及其产品,实行标识管理试点,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规定不允许进行商业性的野外捕捉,因科研等用途采集的蛇类资源不能转用于其他目的的经营活动。但该通知同时鼓励资源利用企业积极参与蛇类野外种群恢复和人工繁育活动,突破技术难题。对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报国家林业局组织科学论证通过后,可以开展试点予以推广,国家林业局将在加工利用、出售繁殖所获的上述物种原材料或产品方面,予以扶持。蛇类的人工养殖产业在经历了“山重水复”之后,终又迎来了“柳暗花明”。
    中国养蛇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劳伯勋教授针对上述蛇类养殖的技术难题,在基层养殖场进行了多年的调研和实践,并将宝贵的经历和经验整理成文。从蛇类养殖场的场区建设、不同种类蛇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蛇毒的制取和研发、食用蛇类的屠宰与加工、蛇皮的鞣制和精制、蛇类生产记录和档案信息管理、蛇类养殖福利等方面一一给予解答;同时该书不局限于蛇类养殖技术的介绍,更从科学研究和资源保护的角度,对珍稀濒危蛇类的救护、蛇类栖息地的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书对规范我国蛇类的繁育利用行为,改善蛇类饲养条件、保证养殖蛇类福利、提高蛇类养殖的生产水平和蛇类产品质量、促进蛇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极具参考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用价值兼备的指导性著作。
    本人十分关注蛇类驯养开发与保护管理方面的新进展,并一直倡导在不依赖野生资源的前提下,适当地开发利用人工养殖的蛇类,毕竟我国有上千年的食用和药用蛇类的历史,社会对蛇类产品有稳定的需求。
 
 
更多>同类养蛇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养蛇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湘ICP备15013970号-11